好玩明周刊副刊

【好吃好玩】候鳥尋蹤

就在北方國家剛剛踏入春季不久,候鳥便為遷徙動起來了。

每年2月杪,數不清的候鳥從馬來西亞上空掠過,假如你在對的時間剛剛好抬頭仰望,說不定可以看到正在趕路的候鳥,這些候鳥當中,有一些是海鳥,正沿着海岸線朝北方飛去;有一些是林鳥,從這片樹林穿過那片樹林,趕在立春之後,悄悄北遷;還有一些體積大小不一的猛禽,在白雲之間,乘着流動熱氣,往北方翱翔。

Advertisement

福隆港是世界知名的觀鳥勝地,許多人喜歡到此來拍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所謂候鳥,不外是一些白鷺,以及出現在沿海一帶的海鷗和海鳥,事實上,白鷺之中,除了黃嘴白鷺“祖籍”遠東、池鷺來自南亞與東亞、大白鷺來自歐亞大陸,其他中小白鷺和牛背鷺大都屬於留鳥,至於海邊常見的白色海鳥,除了海鷗,亦有數量更高的燕鷗。

其實,鳥類六大生態類群中,除了海鳥與水鳥(涉禽與游禽),許多羽色鮮明、活躍在樹林裡的林鳥也是遠道而來的遷徙鳥,此外,候鳥之中也有猛禽,比如說:喜歡在稻田獵食的鷂和鵰;喜歡徘徊在湖上的捕魚專家魚鷹;每年兩次飛越馬六甲海峽的蜂鷹和鵑隼等等,都是過客。

根據統計,我國鳥類品種共有811種(數據取自大馬自然學會於2015年出版的《馬來西亞鳥類名冊》),其中候鳥佔三成,停留或途經我國境內的候鳥有164種,加上80種在遷徙過程中迷失方向,拐了個大彎來到境內的迷鳥,總數高達244種。這說明了,在每年9月至來年4月之間,馬來西亞的森林、稻田、礦湖和沿海一帶,比起其他時候更熱鬧。

ADVERTISEMENT

涉禽 腳上無蹼體型懸殊

所謂涉禽,指的是頸長、腳長,生活在沼澤、水邊和沿海一帶,腳上無蹼,適於涉水行走的鳥類。全世界涉禽至少210種,體型大小懸殊,種類包括鶴形目、鸛形目和鴴形目。

藍尾蜂虎常見於公園,牠是旅鳥也是留鳥。

 1. 秧雞類

先說鶴形目,很多國人不知道我國境內沒有鶴,鶴形目中的秧雞類品種不多,少數為遷徙鳥,像:白喉斑秧雞、斑脅田雞和小田雞來自中國東北等地,另一些品種,如:紅腿斑秧雞以及董雞,部分是留鳥、部分為旅鳥,都是棲息在水邊與沼澤地帶的鳥類。

 2. 鸛類

至於鸛類,國內幾種鸛中,只有鉗嘴鸛是遷徙鳥,餘者皆為留鳥,雖然公園裡常見的彩鸛來自斯里蘭卡,但它並非自願移居此地,而是由人類帶過來作為觀賞鳥類,自動物園與公園出逃之後,留在城鎮地區自行繁殖,因為適應良好,頗有取代本地品種白鹮鸛的架勢。

覓食策略迥異 沒有爭食顧慮

假如你對涉禽有一點點認識,並且叫得出牠們的名字,你會發現,海鳥群裡面,體積最大的是大杓鷸,身長約63公分,體積最小的叫小濱鷸,身長只有14公分。

要辨識鷸科和鴴科涉禽,得從體積、體型、喙型、腳的顏色着手(眼),對於那些無論在體型、喙型和羽毛斑紋各方面只有細微差異的種類,辨識牠們則需要經驗和眼力了。

從“鷸蚌相爭”這句成語可以知道,鷸愛吃蚌類,然而鷸又分為4科,古人口中的鷸,指的是哪一種?則不得而知了。涉禽靠嘴吃飯,吃的是蚌、螃蟹、軟體動物、魚類還是甲殼類?端看喙型和長度,喙長者探入泥灘深度,尋找深藏其間的貝類,喙短跑得快的,則以沙灘上橫行的螃蟹為食,迥異的覓食策略,使到數量龐大的混合群體,沒有爭食顧慮。

黑冠鵑隼飛行速度快,一不留意就從天上飛過了。

候鳥飛行路線 越洋需高超技術

全世界候鳥飛道共有8條,經過馬來西亞的飛道被稱為“東亞-澳洲飛行路線”(EAAF),包含大陸遷徙線和海洋遷徙線兩種,利用大陸遷徙線的候鳥,由蘇門答臘飛過馬六甲海峽到達陸地,再循着馬來西亞半島往北遷徙;利用海洋遷徙線的候鳥則通過婆羅洲飛往菲律賓群島,再飛向台灣、日本等地。

通常利用海洋遷徙路線的將面臨不穩定氣流因素,需要高超飛行技術才辦得到,像赤腹鷹、日本松雀鷹和黑冠鵑隼都是箇中好手,因此牠們更喜歡循海洋遷徙線返回北方。

候鳥不停往返繁殖地與過冬地,遷徙之旅將全世界生態系統連接一塊兒,保護候鳥路線生態環境等於保護全球生態平衡,也等於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

保護森林等於保護候鳥。也等於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數量就是王道”,混合類群海鳥聚在一起可混淆掠食者的注意力。

3. 濱鳥

我們在沿海一帶見到的海鳥也被稱為濱鳥(Shorebird),大部分屬於鴴形目。鴴形目涉禽共有12科,其中包括鴴、鷸和鷗科等,種類繁多,是中小型涉禽,九成為候鳥,善於遠途飛行,喜歡集體生活,不同種類經常混在一起覓食,以龐大數量混淆天敵耳目,增加生存機率。

鴴形目中的鷗科,有我們熟悉的海鷗。嚴格來說,到馬來西亞過冬的海鷗只有兩種,其他外形相似的,其實都是燕鷗。

燕鷗擅長遠途遷徙,英國生物學家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北極燕鷗進行環志記錄,發現牠在3個月內,飛行超過22萬公里。

濱鳥都是遠途飛行能手。

在轉圈圈的紅頸濱鷸。

濱鳥一般會沿着海岸線遷徙,中途停留在泥灘補充精力,也有一些可以不眠不休,跨越太平洋,直接從北美飛到亞太洲。去年,鳥類學家利用植入發射機,觀察到一隻雄斑尾塍鷸,從阿拉斯加直飛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全程13035公里,是為目前為止所觀察到的最長距離紀錄。

由於鴴形目鳥類雌雄鳥相似,鴴形目鷸科和鴴科羽色更是大致相同,幾乎都是不起眼,淺棕色斑羽,以致我們看到的場面幾乎都是這樣的:數量龐大,長得一模一樣,體積卻大不相同的海鳥齊擠在泥灘上,有些走動,有些在啄食,有些單腳站立,有些將頭顱埋在翅膀底下……偶然間的動靜,驚起牠們,同步飛成薄幕,上下左右,東南西北,沒有固定方向。

藍歌鴝的英文名字叫Siberian Blue Robin——光聽名字就知道牠來自遙遠的地方。

觀賞候鳥好去處

涉禽 海鳥

馬來西亞半島西海岸許多泥灘和紅樹林都是觀賞海鳥的好去處,前往觀賞之前,先要弄清楚潮汐時間,漲潮時,泥灘被海水掩蓋了,海鳥一般會飛到別處棲息,只有退潮時段,才會在泥灘覓食。這裡建議的地點有:

 Tanjung Piai, Johor

 Pulau Kukup

 Parit Jawa, Pantai Leka

 Pantai Remis, Selangor

 Kampung Sasaran Sungai Buluh,  Kuala Selangor

 Sungai Janggut, Kuala Selangor

 Pantai Jeram, Kuala Selangor

 Kuala Selangor Nature Park

 Teluk Air Tawar – Kuala Muda,

Penang

 Bako Buntai Bay, Sarawak

 Tempasuk Plains, Sabah

鉗嘴鸛

鉗嘴鸛愛吃蝸牛,喜歡在稻田覓食,建議可到以下地點尋找牠們的蹤跡:

 適耕莊稻田

 馬六甲Batang Tiga稻田

稻田是觀賞鷂、雕和水鳥的好地方。

林鳥 陸禽多為留鳥

在樹林活動的鳥類都可稱為林鳥,涵蓋了攀禽、鳴禽和陸禽三種生態類群,除了陸禽多為留鳥,另外兩大群體,尤其是鳴禽,有很多都是候鳥。

攀禽 圓形翅膀限制飛行

攀禽種類繁多,共有8目,包括:鸚鵡、杜鵑、雨燕、夜鷹、翠鳥、咬鵑、啄木鳥與擬啄木等等,這種生態群鳥類的翅膀大多為圓形,不宜長距離高速飛行,惟鵑形目和雨燕目例外。

翠金鵑羽色靚麗,每次出現都會引來許多愛鳥人。

1.杜鵑鳥

前陣子,許多觀鳥人湧到太平去,因為有人在那裡發現翠金鵑的蹤影,這種杜鵑鳥是同類中的“靚雀”,來自中國、南亞等地,喜歡棲息於山腳平原森林,愛吃毛毛蟲,之所以出現在某個地方,因為附近有蟲吃。

有一年,北方中杜鵑在我居住的區域出現,聞風去到公園時,見矮樹叢中有許多蝴蝶飛舞,想來是食物來源。

杜鵑鳥裡面,同樣遠道而來的還有:紅翅鳳頭鵑、鷹鵑、笛鷹鵑、中杜鵑、北方中杜鵑和叉尾烏鵑,都是食蟲專家,除了肥滋滋毛毛蟲,也吃鞘翅目昆蟲。對於牠們如何找到食物豐富地點過冬?我深感好奇。

2.雨燕

每年年杪,空中飛來飛去的燕子好像特別多,喜歡棲息在電線上的以家燕為主,屬於燕科候鳥,與雨燕科為分開的兩大家族。雨燕有梭形身體,翼尖長,飛行速度極快,我眼拙,無法辨識像子彈般一閃而過的雨燕,只知道灰喉針尾雨燕、白喉針尾雨燕、庫克雨燕和太平洋雨燕都是旅客,喜歡築巢於巖洞、峭壁和樓塔。

3.夜鷹

馬來西亞6種夜鷹之中,只有普通夜鷹是候鳥,像其他種類夜鷹一樣,喜歡在夜晚街燈前面捕捉飛蟲,白日裡多伏在草地或樹幹上,故有“貼樹皮”這樣的別名。

4.翠鳥

翠鳥俗名魚狗,名稱由來歷史悠久,據說李時珍《本草綱目》有記載,指此鳥害魚,猶如狗般噬物,故此得名。

來我國過冬的翠鳥有4種,其中以黑頭翡翠和普通翠鳥比較普遍,可在紅樹林或溪流水塘找到其蹤跡,而赤翡翠較為罕見,這種翠鳥部分為留鳥。

橙頭地鶇屬於鳴禽類候鳥。

鳴禽 外形差異大

鳴禽指的是擅於鳴叫的鳥類,為雀形目鳥類,種類最多,全球約五千多種,分佈也最廣,包涵:鶲、鶯、雀、鶇、眉等83科,外形差異大,但大多屬於小型鳥類,以樹棲為主,也有少數為地棲屬性。

1.鶲科

鶲科鳥類以昆蟲為主食,我國鶲科鳥類有57種,接近一半從北方飛來,羽色漂亮的,包含好幾種藍鶲,像:大藍仙鶲、白腹藍鶲和琉璃藍鶲,其他像喉胸部帶有橘色的鴝姬鶲,以及黃眉姬鶲等,都是深藏不露林中鳥。鶲科中羽色較為單調的,有北灰鶲和烏鶲,雖然不起眼,仔細一看,倒是挺小巧可愛。

紫壽帶拖着長尾巴從日本、韓國地國家遷徙而來。

2.王鶲科

個人認為,候鳥中屬紫壽帶鳥最美麗,牠是中型鳴禽,體長20公分,雄鳥尾部長度有身長兩倍,長尾巴似乎沒有影響其敏捷度,至少空中捕食技巧依然爐火純青,只是很難想像牠如何拖着尾巴攀山越嶺,飛到數千里外的馬來西亞來。

白眉地鶇喜歡天氣涼快的高山樹林。

3.鶇科

羽色亮眼的遷徙林鳥,還有白眉地鶇和橙頭地鶇,兩種都是地面活動的鳴禽,前者在喜歡天氣涼快的山上,後者可見於闊葉樹林中。還有八色鶇科,是羽色最為斑斕的鳥類,深受愛鳥人喜愛,我國12種八色鶇只有綠胸八色鶇和馬來八色鶇會遷徙。

4.其他鳴禽

其他鳴禽。像蜂虎科、葦鶯科、柳鶯科、蝗鶯科、鶺鴒科等,也有許多種類有遷徙習慣,數量相當可觀,因為篇幅有限,無法一一闡述。

想要觀賞林中候鳥,選擇有很多,國內所有國家公園以及重要鳥區都是絕佳選擇:

 Taman Negara Kuala Tahan

 Taman Negara Merapoh

 Endau Rompin State Park

 Timah Tasoh, Perlis

 Ulu Muda Forest Reserve, Kedah

 Fraser’s Hill, Pahang

 Cameron Highland, Pahang

 Perdik Forest Reserve, Selangor

 Sungai Congkak Recreational Forest, Selangor

 Sungai Sedim Recreational Forest

 Pedu Lake

 Gunung Panti Recreational Forest

 Sepilok, Sabah

 Kinabatangan, Sabah

 Danum Valley, Sabah

 Kinabalu National Park, Sabah

 Bako National Park, Sarawak

 Piasau Nature Park, Sarawak

猛禽 白天遷徙省體力

若不是十幾年前有人告訴我,丹絨端每年3月有老鷹集體飛越馬六甲海峽,我不會知道原來猛禽也遷徙。

我們習慣上把所有掠食鳥類稱為老鷹,其實猛禽種類很多,名稱有:鷹、鵰、鷲、鵟、鷂、隼、鶚和鳶,都歸類為隼形目,共304種。

猛禽體形大小有差異,大型猛禽翼展達3米,小型猛禽相當於麻雀大小而已,所有隼形目鳥類均具強有力喙部,腳爪鋒利,有良好立體視覺,也是飛行能手,可利用氣流長時間懸停空中,許多種類擅長高速飛行或俯衝。

猛禽位於食物鏈頂端,扮演着生態平衡重要角色,因此在世上許多國家,把牠們視為保護動物。

世界304種猛禽當中,有遷徙行為的為數不少,猛禽的遷徙一般在白日進行,因為在陽光照射下的氣流,有利於飛行,不但可節省體力,同時攀高看得遠,另外白天遷徙亦有利於捕食。

草原雕喜歡在曠野獵食。

1.鷹科 曠野獵食

我國猛禽以鷹科數量最多,共41種,其中14種為候鳥、7種為迷鳥。

這些候鳥中,最為人熟知的大概是蜂鷹了,蜂鷹每年兩次渡過馬六甲海峽,只有3月春遷時較為人知曉,10月秋遷時反而靜悄悄,很少人發現,原因是3月牠們從印尼渡海而來,到達我國海岸時,已經失去高度,所以容易被發現,而10月從這裡越海到對岸,通常起點過高,難以讓人探覺。

同樣在丹絨端往返的鷹科猛禽還有:灰面鵟鷹、黑冠鵑隼、赤腹鷹和日本松雀鷹。

至於像花鵰、草原鵰、東方澤鷂和鵲鷂等,都不喜歡集體遷徙,牠們皆是曠野獵食的猛禽,可以在稻田找到其蹤跡,像霹靂州水閘和Ulu Dedap稻田,是東方澤鷂與鵲鷂喜歡的棲地,傍晚時分,可以觀賞到牠們飛入稻田中歇息的場面。

2.隼科和鶚科 飛行超快

隼科猛禽,常見的遷徙鳥有游隼,這是世上速度最快的鳥類,俯衝速度可達每小時300公里左右,我曾經在丹絨端見識過牠獵捕雨燕,真的是快得叫人看不清楚。

此科的紅隼雖出現在我國鳥類名單中,卻是非常罕見,至於燕隼和阿穆爾隼更被列為迷鳥,只有在牠們迷路的時候,才會出現在馬來西亞上空。鶚科唯一的魚鷹乃捕魚專家,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全身衝入水中的猛禽,飛行形態類似海鳥。其分佈非常廣,全世界5大洲都有牠們的蹤影。

在我國,可以在湖區看到牠們,只是數量不多。

一些觀賞海鳥的地方需要用到小船。

特約攝影•黃雪虹   攝影•李秀蓮、黃雪虹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