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體質選擇飲食‧護脾顧胃減病來襲

(雪蘭莪‧巴生訊)臨床上,由於先天稟賦、年齡、性別、精神意志和地理環境等不同,使體質差異跟著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體質類型。中醫對體質的分類縱然繁多,但主要仍以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和陰陽五行為主,因體施養。

食療是其中一種通過適量和合理的食物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及糾正臟腑陰陽的偏頗,從而增進健康的方法。但一旦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

Advertisement

所以,中醫也很重視飲食,提出不少飲食養生的原則與方法。好像某些食物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如綠豆湯可預防中暑,蔥白、生姜可預防傷風感冒等。中醫師說,脾為後天之本,脾胃的養護必須依據體質從日常飲食出發,因為人健康與否就和脾胃有直接關係。而一旦脾胃生病很難調理,因為其是累積性的疾病,容易產生惡性循環。

脾胃生病很難調理

中醫師葉盈盈表示,人體氣血源自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即飲食進入脾胃後,經脾胃消化轉化成精微物質被充份吸收,氣血自然充沛;面色則紅潤,肌肉堅實;肌膚及毛髮光亮潤澤,外邪難以侵入;人就不易發病。相反的,脾胃運化紊亂,氣血化源虧虛,人就會出現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肌膚毛髮枯黃無光澤,外邪極易侵犯,人就易發病。

她重申,在選擇食物方面,我們也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不能依樣畫葫蘆。否則,身體很容易出現毛病而影響健康。尤其是脾胃的養護必須從日常飲食著手,因為人健康與否就和脾胃有直接關係,所謂脾為後天之本。再者,一旦脾胃生病很難調理,因為它容易產生惡性循環,而且有痰濕的累積,症狀反反覆覆,使人難以適從。

ADVERTISEMENT

陰虛者禁食五香粉

她舉例說,中醫認為,陰虛體質者禁食五香粉和狗肉,因為這兩種食物的性質燥熱,會使他們體內津液嚴重受損,誤食會使人病發甚至面臨休克。陽虛者不宜在冷天吃西瓜,因為其性質寒涼。有者不知情而在冷天吃西瓜,易腹痛或使寒邪潛藏體內,以致日後出現多種不適。由此可見,我們要多瞭解本身的體質特點及食物的性味,不要一窩蜂地胡亂食用坊間盛行的食物。

陽虛冷天勿吃西瓜

“例如痰濕體質者平時宜適量服用薏苡仁、陳皮等,都有利水健脾,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等作用,不然,體內容易堆積痰濕而可能比較會患上脾胃病。”

葉盈盈授招時披露,血液循環不佳者可適量食用菌類品如香菇、黑木耳或山楂等,皆有助改善血液循環。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香菇含有的“香菇多醣”和其他成份有助降低血脂及預防血管硬化。

黑木耳向來有助軟化血管,有很強的抗擬血作用。山楂則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和降低膽固醇等功用。不過,胃酸分泌過多者就不宜食用山楂。

“患有高血脂者可適時適量飲用苦丁茶、普洱茶或是用荷葉煮成茶飲,也是不錯的選擇,降脂的效果很不錯。苦丁茶是一種傳統的保健飲料,是用冬青科植物大葉冬青炮製而成,素來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降血脂和降壓等功效。”

體質分類法近60種

大約著於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有陰陽五行體質分類法,至近代的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匡調遠對體質的“六分法”和名老中醫王琦教授的“九分法”

等,各式各類的中醫體質分類法近60種。不過,頗有影響力的體質分類法並不多,主要仍是以“陰陽五行體質”馬首是瞻,而無論是從哪種體質分類法為保健治病依據,其最終目標還是“治未病”,遠離疾病的攻克。

中醫師葉盈盈披露,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匡調遠就將人的體質分成六種,包括正常質、燥紅質(也稱陰虛體質)、遲冷質(陽虛體質)、倦晃質(氣血虧虛體質)、膩滯質(痰濕體質)和晦澀質(瘀血體質)。無論是哪種體質,只要我們可放大優點,改善弱點,依舊可以保有健康,減少生病。她說,中醫的強項是運用藥物和各種療法改變人體的內環境,使之調和及平衡,即使隨後有外來因素如“甲流”或“H1N1”的影響而有所變動,卻不會首當其衝,並能預後良好。比如心火旺盛或肝火上亢者,可喝菊花茶或蓮心茶來減輕熱象,這不失為其中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體質六分法簡介】

正常質──陰平陽秘,臟腑氣血功能均屬正常,口微乾、二便調、胃納佳。治宜平補陰陽。

燥紅質──形弱瘦削,尿黃短少,少眠心焦,真陰不足而多內熱等的人,治宜滋陰清熱。

遲冷質──形體白胖,臉色不華,元陽不足等。常見虛寒表現,治宜壯陽祛寒。

倦晃質──臉色白,氣短懶言等。氣血不足,常見中氣不足表現,治宜益氣生血。

膩滯質──體型肥胖,中脘痞滿,口甜粘。濕濁滯留體內,形成各種痰濕表現,治宜除濕化滯。

晦澀質──氣血失調,血脈瘀滯不暢,引起臟腑、組織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障礙,治宜行血消瘀。

中醫調理“亞健康”自成一格

現實中,有許多人處在“亞健康”狀態,這說的是非病也非健康的情況,比如人沒有器質性病變,但總感到疲乏、食慾欠佳、嗜睡、煩躁、脫髮、口苦等等,去求診往往也查不出病因,以致身受其擾卻又只能不了了之。中醫師葉盈盈指出,其實,從中醫觀點來說,人的體內陰陽失調,造成生理功能低下才會出現一連串的症狀,須經調理才有望改善情況,可見中醫對如何調理“亞健康”頗有一套。

她表示,中醫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有分外因、內因及不內外因,中醫稱“三因說”。

外因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熱(六淫)、疫癘和污染等,內因是精神情志、飲食和勞逸等。不內外因即是外傷等。不同體質的人,面臨“三因”的結果也不一樣,例如感冒,平和體質者一般服用“銀翹散”、“麻黃湯”等處方,藥到病除。痰濕體質者則不能用這些處方來治病,得用“小青龍湯”(含麻黃、桂枝、細辛、乾姜、白芍、炙甘草、半夏和五味子)才行,因為本方能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