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伸展鍛鍊選對鞋 出遊遠行腳不痛

文:李欣敏、《明報》

(香港訊)出外走了一整天,最常見是小腿痛或腳跟痛。

Advertisement

“平時身體習慣較靜態作息,例如每天坐8小時,出外時卻步行8小時,肌肉柔韌度、肌肉力量及筋膜組織彈性等,未能承受一下子增加的活動量,可能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床導師、物理治療師郭志恒表示,長時間步行,小腿肌肉要不斷收縮放鬆造成疲勞,導致小腿疼痛。

肌肉拉傷盡早求醫

“運動後出現痠痛很普遍。”郭志恒表示,因訓練不足或超出肌肉負荷而引起的肌肉疼痛,稱為遲發性肌肉疼痛,以痠痛為主,程度較溫和,一般隨着休息,約2至3日就會紓緩,但如1星期都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ADVERTISEMENT

若患處有紅腫熱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和肌肉控制,可能是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等急性炎症,應盡早求醫。想旅程行得舒適、避免腳痛,郭志恒教授3大貼士。

1.選鞋 視乎地點、步行時間

出遊時穿着的鞋會影響“戰鬥力”,應視乎旅行地點、步行時間及距離,選擇適合鞋款。如郊外觀光的路較崎嶇,又或需要登山,可選擇防滑和抓地功能較佳的爬山鞋;相反,市內觀光路面比較平坦,就選避震較佳的鞋,減少足部因長時間行走所承受的壓力。

出遊寒冷地方,不少人會穿靴,郭志恒認同要注意保暖,“尤其血液循環較差的人,如糖尿病人、長者,避免出現凍瘡”;惟靴的形狀跟行山或運動鞋設計不同,或限制踝關節活動,小腿肌肉推動能力下降,令步速減慢、步行耐力降低。

“身體為了配合步行需要而增加其他肌肉負荷,如髖關節肌肉,或造成不適。”

運動鞋要透氣輕身

此外,鞋的質料亦要考慮。郭志恒建議,運動鞋“鞋面物料要透氣,盡量輕身。”選毛靴要注意會否散熱不足令足部出汗,同時要避免過度摩擦引致水疱。

至於襪子要在保暖和透氣之間取得平衡,不吸汗物料令水分停留,增加起水疱風險;加上水分會加速皮膚表面溫度流失,“所以襪子濕了就要考慮更換。”

保暖襪比較厚,選擇鞋時要預留足夠空間。

旅客亦要注意鞋形與腳形是否匹配,若鞋的後側板(heel counter)未能穩妥固定腳跟,長時間步行會令腳跟着地時間及壓力增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腳跟痛。

鞋形腳形必須匹配

若鞋頭空間不足,步行時產生熱力令足部膨脹“頂住”鞋頭、鞋面或造成腳前掌疼痛。

2.行程編排 首兩天勿太密

平日少運動、體能較差者,頭1、2日行程不要編得太密集。另外,身體機能和狀態隨時間變差,體能要求較高的行程可編排在早上,較輕鬆的可編排在較晚的時間;需長時間步行的行程宜有中途休息。

3.伸展鍛煉 改善肌肉柔韌度

如安排了較有難度的行程,出行前可鍛煉肌肉,減低腳痛風險,“如果旅程途中覺得肌肉不適,可在每日行程完結後都做伸展,有助改善肌肉因繃緊而造成的痠痛。”

郭志恒推介簡易3招,引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每組肌肉伸展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周至少做2至3次,可改善肌肉的柔韌度。

物理治療師郭志恒

中醫師嚴耀堅

 

針灸改善腫脹

暖水泡腳紓緩疼痛

去旅行泡溫泉,一身“輕鬆”!

中醫師嚴耀堅表示,用暖水泡腳能紓緩小腿、腳底疼痛。只要膝蓋以下浸入暖水中,放鬆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完成後緊記盡快擦干腳部。

另外,按摩以下穴位(見圖)也可放鬆雙腿。

嚴耀堅建議,如果小腿勞損嚴重,經常腫脹、疲倦,可接受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徵狀。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