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假合約欺騙私吞租金 30中國學生被騙60萬
![](https://webcdn.guangming.com.my/wp-content/uploads/2024/11/20241112163431.jpeg)
(吉隆坡12日訊)本地假房產中介混入中國留學生的圈子,以陰陽合約方式同時欺騙房東及學生租戶,並向後者一次過收取6個月至兩年的全款租金,涉案無牌中介已於10月份人間蒸發,目前已知受騙的學生逾30人,捲走大約百萬人民幣(超過60萬令吉)。
據了解,由於原屋主並沒從中介手中拿到租金,導致這些已全額支付租金的中國留學生如今被迫搬離原本住處,需再另付錢尋找地方落腳,損失慘重。“無牌中介欺騙中國留學子,請把欺詐犯繩之於法。”
11名中國留學生今日在馬華公共服務及投訴部主任拿督斯里張天賜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同時也在現場高舉大字報,希望能為自己討回公道。
受害學生代表王賽(34歲,留學生)指出,他去年10月份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這名中介(Win XX),接觸了幾個月後覺得對方值得信任,因此便在1月份向他租借一間位於蕉賴馬魯里花園的公寓單位。
一次過付清兩年租金
他說,因為打算長時間留在馬來西亞生活,因此簽署了兩年租約,而該中介表示一次過付清兩年的租金可給予優惠價,他便支付了5萬1600令吉;入住了約一個月,他又通過該中介去參觀了另一個單位,也興起想要換到新單位住的念頭。
“我問了第二個單位的租金價格,對方也說可幫我把第一個單位轉租出去,所以我又再簽了兩年合約,付了6萬2400令吉,並在4月1日入住;換言之,我在3個月內跟他租了兩個單位。”
王賽聲稱,合約是他先簽署的,爾後中介再交給屋主簽名,可是他收到最終的那份合約時,發現上面並沒印花蓋章(stamping),之後合約也一直沒拿去蓋印,他現在回想,認為這根本不是一份有效或正規合約。
他提到,一直到了8月份,恰好有其他中國朋友需要租房子,他便向朋友介紹了這名中介,最終又租借了另兩間單位,一間租約是一年,租金2萬5200令吉,另一間則是半年,租金1萬3800令吉。
隨後,王賽的另一名友人姚麗彬也同樣透過該中介安排一個單位,6個月租金為1萬5000令吉;上述5間單位都位於同棟公寓。
據悉,這些受騙的中國留學生在該中介的要求下,都是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方式以人民幣進行匯款;盡管中介已向學生一次收取全款租金,但卻是以月付的方式把租金付給屋主。
稱生病住院 中介諸多理由推托
王賽表示,今年10月初,他們還能聯系上該名中介,他原本想求對方處理單位維修和朋友想要入住的事宜,但對方一直說自己生病住院,不斷以許多理由推托。
“到了10月26日就已完全聯系不上,直到收到屋主的電郵,聯系上屋主才得知中介已跑路;我們有好多人同時跟這名中介租房,大家面對的情況都差不多。”
他透露,屋主後續找到了他們這些租客,說他們沒交房租,但他們早已全款付清房租,只是屋主沒收到租金。
王賽提到,雙方互換信息後才驚覺被中介欺騙,同時也發現後者是無牌中介,公司是假的,個人信息也是假的,加上對方已近一個月無法聯系,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一個詐騙犯。
他目前找到的受害者約有30人,僅是他收集的被騙金額已超過60萬令吉,相信還有很多中國留學生也一樣被這名中介所欺騙。
支付寶微信付租金 增加警方搜證難度
馬中友好互助協會署理主席拿督吳文恭建議,中國留學生在本地租借房屋勿使用支付寶或微信等國外第三方支付系統,因為倘若遇到詐騙事件,會增加本地警方搜證的難度,而相信這也是該中介堅持要求租戶以人民幣支付的原因。
他說,使用本地線上銀行匯款能留下交易記錄,警方也容易向有關單位取得證據,若是國外公司或系統,取證困難且耗時,對於後續采取法律行動不利。
他提到,在此案件上,受騙學生之前曾提出要與屋主會面,但遭中介以各種理由拒絕;在看了他們簽署的租約後,發現到中介與屋主簽署的合約,和中介與租戶簽署的合約是不一致的,顯然這不是一個合法中介。
張天賜則指出,該投訴部將向警方跟進上述的案件,同時也建議受騙學生可向各自的院校尋求幫助和咨詢。
出席記者會者包括馬中友好互助協會總秘書姜忠岐、馬華公共服務及投訴部顧問律師張朝盛。
混入公寓屋主群組找獵物
其中一名受害屋主是香港人,其中介代表林小姐披露,上述的無牌中介不知以何方式混入到該公寓的屋主群組,相信是有其他屋主曾接受過他的轉租服務,因此引薦給其他屋主。
她說,群組里很多屋主買了單位就是為了出租,所以看到別人介紹就會降低戒心,而她的這名屋主是在今年5月至9月,透過這名無牌中介將單位短期出租。
她表示,這期間,租金都有交到屋主手中,只是每月都會拖延,到了10月份,屋主原本想要收回單位,另租給其他人,但該中介卻表示自己手上已找到了租客打算長租,是幾名中國學生,同時也付了一個月半的押金。
“照理來說,押金一般上都是兩個月半的,而屋主又一直遲遲沒收到該中介的合約協議,因此開始起疑心,甚至表示願意把一個月半的押金退還,只為拿回自己的單位,但該中介一直回避。”
林小姐挌提到,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屋主只能透過公寓管理層取得租戶的聯系,揭發了上述情況,同時也給予這些同樣受害的租戶一個期限搬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