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不靠藥物 80%可治癒 揪根源戰勝失眠

(吉隆坡訊)現代人普遍都有失眠情況,但民眾不能因此覺得,失眠是件很正常的事而不去重視這個問題。

馬大醫藥中心(UMMC)精神專科顧問
兼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MMHA)
副主席黃章元副教授
(Ng Chong Guan)

Advertisement

馬大醫藥中心(UMMC)精神專科顧問兼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MMHA)副主席黃章元副教授(Ng Chong Guan)指出,實際上,失眠在精神科醫學上被歸納為睡眠障礙(sleep disorder)的一種,同樣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

他說,睡眠是人體其中一個自然活動,我們人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對人體健康極其重要,充足的睡眠可以協助我們補充精力、增強免疫力、促進發育與成長。

缺乏睡眠免疫力變弱

“缺乏睡眠的人,其大腦會缺少許多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使得神經元之間無法有效溝通,那人就會感到精神疲憊、難以專注思考、情緒易波動。”

ADVERTISEMENT

他提醒,人體免疫力也是在睡眠中被增強,缺乏睡眠的人,免疫力會變弱,容易感染各種傳染性疾病。

“睡眠基本上可分為3個階段,即入睡、睡眠和起床,只要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比方說難以入睡、無法維持睡眠的持續性、比平常早起床,都能被視作失眠,因為它們都造成一個人的睡眠時間減少和睡眠品質變差。”

他說,造成失眠的原因有許多,臨床上,我們會將失眠分為短期失眠或慢性失眠。

“許多人在經驗到壓力、刺激、焦慮時,比方說面對親朋好友的離世、婚姻問題、事業問題時,都會有短期失眠的問題。這是人體的自然反應,在面對這些不愉快的事件時,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會變得比較活躍,因此會比較難以入睡。但這方面的失眠問題會隨着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拉長而改善,它通常只困擾病人數周至數個月的時間。”

多種原因致慢性失眠

他指出,若失眠問題持續發生,即一周發生至少3次,且持續至少3個月以上,進而導致一個人在生活、社交、學習、行為上的障礙,就能視為慢性失眠。

許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種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有些病人可能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或狂躁症,或是有些病人有濫用毒品或藥物等種種問題。這些都需要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去進行詳細的檢查及診斷。

有人自願性「不要睡」睡不着不全稱失眠

並非所有的“睡不着覺”都能稱作失眠,我們要懂得分辨,有些人是自願性選擇“不要睡”,並非真正的“不能睡”。

黃章元指出,那些不要睡的人,會選擇在臨睡前去做一些活動(比如刷手機)來拖長自己上床睡覺的時間,自己將自己的睡眠時間給打亂。即使他們知道自己很累了,卻口口聲聲說很享受晚上這段美好時光,自願性的選擇不要入睡,而非不能睡。

“真正失眠的人,是他們覺得身體很累、也很想睡覺,卻一直無法入睡,這才叫做真正的不能睡。”

他說,被失眠問題困擾的民眾,可以首先使用以下這個《失眠嚴重度量表》進行自我檢討,了解自身情況,再觀察自己需不需要見醫生以尋求治療。

失眠度量表自我檢討

他提醒,如果民眾發現自己只有輕微的失眠問題,建議先從改變生活習慣着手,比方說:

不壓抑自我情緒,勇於和身邊可信任的人分享你在生活上所面對的挫折和不愉快的事,分享之後,你會發現心情會變得輕鬆許多,也就較能入睡。

檢討生活習慣,想想自己是否每晚都不願入睡,臨睡前還一直刷手機、準備明天的工作等,因此將自己的睡眠時間搗亂。

實際上,我們常勸解人們睡前的3個小時,該盡量避免進行任何會刺激到神經的活動,如飲食和運動。

確保睡覺的環境舒適,調整好適合自己入睡的燈光亮度,保持室內空氣的流暢,室內溫度不宜過高或過低,選擇舒適、適合自己的床墊與枕頭。

睡房要有睡房的樣,裡頭不要有各種各樣會影響睡眠的東西,比如電視、電腦、玩具等。

改掉依賴酒精、毒品等物質來協助自己入睡的不良習慣。否則,當未來沒有這些化學物時,你就肯定無法入睡。

影響日常生活需求醫 新藥助調生理時鐘

若在改變生活習慣後仍發現失眠問題無從改善,而且失眠問題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

患者多數伴有焦慮症

黃章元提醒,比方說工作表現越來越差、生活中常有小意外發生(煮飯忘記關火、開車打瞌睡)、脾氣變得很暴躁(常和伴侶爭吵、打罵孩子),就需要立刻去找普通科醫生或家庭醫學科醫生求助,再由他們決定是否有需要讓你轉診見精神科醫生。

“臨床上,我們發現有失眠問題的人,

大多伴有焦慮症或憂鬱症,

極少見到所謂的

‘原發性失眠症’

(primary insomnia),

指失眠並非由其他身體或精神疾病所導致,

甚少會見到一個人很開心、沒有壓力、

沒有焦慮或憂鬱

而單純的只有失眠問題。”

“因此,如果病人伴有焦慮症、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科疾病,那我們就要同時着手治療這些精神疾病,比如說採取放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或讓病人服用抗焦慮藥物和抗憂鬱藥物。”

最後才考慮給安眠藥

“實際上,現今新款的抗焦慮藥物和抗憂鬱藥物,都有考慮到病人的失眠問題,因此,這些藥物除了在本質上幫助病人增加體內的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還另多加了一些化學成分來刺激大腦內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合成,因此這樣藥物具有一些些助眠的作用,也可協助調整病人的生理時鐘,但它們並不是安眠藥,使用起來相對安全。”

黃章元指出,安眠藥使用,一般上是到最後才來考慮,因為其依賴性較強,能夠避免我們都會盡量避免。

“安眠藥的藥效是十分明顯的,很多病人都很喜歡,會說:‘這藥一吃下去我就立刻能入睡,很舒服,我很喜歡。 ’安眠藥的藥效是很好,但使用起來也相當危險,但凡這些立竿見影的東西,病人很容易就會對其產生依賴性,這是我們最為擔憂的。”

“安眠藥的基本作用機轉就如酒精,即針對人體細胞上的伽瑪(γ)氨基丁酸系統(GABA)受體,使其活化,以此讓人進入一種昏昏沉沉想睡覺的感覺。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藥物只是將你麻醉,讓你睡覺,但在改善情緒方面則沒有很大的幫助。”

長期服安眠藥變依賴

他說,短期使用安眠藥確實很有效,但長期使用就會變得依賴,病人一沒吃藥就無法入睡,一沒吃藥就會開始焦慮、緊張,以致病人為了要克服難入睡、要克服焦慮緊張的情緒,就必須要吃藥。一開始或許只吃1顆,久而久之,吃1顆沒效,就吃2顆、3顆,最後會有藥物濫用的風險。

人為什麼會依賴這類藥物?他解釋,因為他們要逃避現實問題,他們不願去面對,懶得去管,常會說:“憂鬱就憂鬱,焦慮就焦慮,和老公吵架就吵架,管它做什麼,這些東西不用解決,解決不到,上樓吃顆藥睡覺就是了。 ”這種心態是十分不健康的。

“我認為,做人不要總是尋求這種容易便捷的方法,應該勇敢去面對生活上的問題,多花一些努力和耐心去解決它,如此才可以真正幫助你從失眠或精神疾病中康復。”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