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不迴避不瞎掰當孩子 可靠性辭典

(吉隆坡訊)如何給孩子開啟性教育?

註冊心理輔導師鍾康盈指出,孩子的性教育要趁早,以建立正確的態度與知識。但實施性教育需要守住幾個原則:

Advertisement

第一,把握性教育的機會:很多父母無法拿捏時機,其實,主動式或被動式教育都沒有問題。在孩子開始懂得說話時,父母可把握洗澡教會孩子各身體的正確名稱及清潔或保護方式,如眼睛、嘴巴、鼻子等,這些簡單的字彙及基本的知識可主動地教育孩子。

第二,不要以性別偏向教育:有些父母在購買孩子的玩具都會有性別趨向,如購買汽車或槍械給男孩、選購娃娃給女孩等,甚至教育哥哥或弟弟不應玩妹妹的娃娃。

另外,父母也會透過顏色區分性別,如購買藍色衣服給兒子,粉色衣服給女兒,當兒子想要穿粉色衣服,父母更可能為此行為標上奇怪的標籤。

“其實這世界有很多漂亮的顏色,並不只是藍色及粉色,父母不需以顏色區分性別,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以建立孩子正確的個人概念,這些都是可主動地教育孩子。”

ADVERTISEMENT

“父母本身的成長環境可能過於傳統,所以也偏向有傳統概念。父母在執行性教育時需要深存疑慮:‘以前的性教育是否適合于現在?’男孩玩家家酒就會被罵,被認為‘娘娘腔’,可是深想一層,煮飯也是一技之長,何況長大後也需要煮飯啊?因此父母需要思考自身的性教育方式是否適合孩子。”

別把負面情緒帶回家

她說,小孩子的好奇心是旺盛的,當他開始學習爬走和說話時,就會不斷探索。當發起性問題時,父母不應嘲笑、不理會或不耐煩等負面情緒應對。

父母有時會帶有工作不滿情緒回家,在加上孩子不斷重複問問題,父母難免會有煩躁,但這些情緒都會對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仿佛是自己做錯事,讓父母生氣。

如果孩子在發問時感到受傷,

甚至害怕被罵,以後就不敢再發問。

性教育的重點就是勇於發問,

而父母就是可靠資源的提供站。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疑惑,也願意與父母分享是件好事,親子之間可互相學習。

她提醒,若孩子在與父母的發問及解答過程獲得負面的影響,就會去別的地方找答案,這也是性教育最令人擔心的部分。

邊回答邊學習 點到即止更惹疑惑

鍾康盈強調,性教育與其它教育沒有不同之處,考驗長輩們的耐心,因此,孩子發問的每一道問題都是教導的機會。

她舉個例子,孩子最經常發問的問題是:“我從哪裡來?”父母通常都會解答“從媽媽的肚子里。”答案也需要因孩子的年齡常識而提升。

“但是,孩子會因為看到什麼而又再繼續追問話題,如‘我是如何去媽媽的肚子?’之類的問題,這時父母會不耐煩的回答:“煩死了!你長大後就會明白了”之類的答案。

其實,父母只需要如實作答即可,雖然孩子會聽不明白而一直發問問題,這也是父母練習演說的機會。

“每當為孩子解答性問題,也可訓練自己不尷尬聊起性話題,因此,性教育的態度也極為重要。點到即止的性教育只會為孩子帶來更多的疑惑,無法釋懷,但性教育又不能一次性演說地全灌輸於孩子。”

父母一起解答問題

她說,有些女兒會經常向媽媽發問有關乳房大小問題,或兒子向爸爸發問有關陰莖長短問題,讓父母感到吃驚。

其實,父母不需過於緊張,只要孩子勇於發問,應給予孩子肯定,之後再解釋有關青春期的身體變化。

“有些父母會顧慮,認為性教育需以性別分開教育較為妥當,但只要孩子的身體性特征仍未發育,就是不成問題。雖然女兒難免會問起月經或衛生棉的問題,由媽媽來解答較為適合,但不代表爸爸沒有這方面的常識,因此性教育是父母理應一起給予的。”

“同樣的,兒子向媽媽問起有關陰莖的問題,媽媽也可以坦然直說,解答兒子的疑惑。若父母很俐落地幫孩子解答性問題,父母會給於孩子很放心的印象,父母也不需擔心孩子在錯誤的地方探索資訊。”

別講一套做一套 父母須以身作則

鍾康盈提及,父母在執行性教育必須以身作則,不可有雙重標準,講一套做一套,否則讓孩子感到不可靠。

她分享一個故事,有兩對母女,第一對的母親有經痛困擾,在女兒的陪伴下前去看診,母親一直抱怨月經的麻煩,埋怨做女人的苦,還說下一世一定要做男子之類的話。

“或許當時這位母親有情緒上的壓力,因而說上一些氣話,雖然可以理解,但身邊的女兒是聽得懂,并感受到做女性的‘麻煩’。”

而第二對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疼痛,但這位母親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對她年幼的女兒解釋,有關生理週期的疼痛等,并解說青春期對身體變化,也提醒女兒來月經是一定要告訴母親,讓母親對其變化有所準備。”

小時候教育是關鍵期

“第二對母女的性教育,會讓女兒對青春期的身理變化有心裡準備,不會有負面的印象,也勇於面對成長變化。

“男孩也是一樣,若有遺精,父母也不需恐嚇或嘲笑他,只要向他解釋是身理的變化,讓他了解這是成長的過程即可。”

“有些父母在教育兒女都有差別,女兒坐姿要端正,兒子就不需要端正,但坐姿應否端正是不應以性別作為區分。在公共場合里,不論男女,坐姿也需要端正,顯示禮貌及規矩。有些時候父母更認為流淚是懦弱的表現,男孩更不能傷心流淚,以顯示強悍。”

她強調,我們也是人,也有情緒發洩的權利,只是不適合於大眾場合大哭大鬧。父母需提醒孩子,若有負面情緒應找對象傾述,或找正確的方法發洩,同時地改善狀況,勿讓其狀況持續或惡化下去。

“教育希望可培養剛柔並進的下一代,而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大男人’或‘小女人’,年齡越小越是教育的關鍵期,父母的身教和言教需多加留意,只要性教育基礎打得好,孩子也會相互尊重,這也是現代教育的改革方向。”

開講嘉賓:鍾康盈
註冊心理輔導師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