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三高血管塞 45歲就發病 識別認知障礙早預防

(香港訊)認知障礙症可能因為腦退化、血管阻塞、前額葉退化而起;缺乏維他命B12、糖尿藥副作用、甲狀腺素低、貧血亦可引發相似病症。不同成因,發病年齡、症狀和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Advertisement

年紀大,記憶力衰退屬正常?多大歲數才會有認知障礙症?老人科醫生佘達明指出,年紀大,記憶力衰退的確是自然現象,不過,有時也要評估是否由病理問題引起。

他說,認知障礙症患者記憶力衰退,多是記不起近期的事,但較記得以前的事。認知障礙症大致分為阿茲海默症、前額葉退化、路易體癡呆症,及腦內小血管阻塞引起的腦白質病變。

ADVERTISEMENT

“其中腦內小血管阻塞引致的血管性認知障礙,一般較早發病,因病人的膽固醇、糖尿或血壓等控制欠佳,血管比其他人早出現阻塞,有病人45歲發病。阿茲海默症發病高峰期一般為70至80歲,而由前額葉退化引起的認知障礙症多在50至60歲病發。”

他表示,認知障礙症其中一個症狀是沒記性,但要視乎什麼情況下發生,如年輕人太多事情兼顧,一時記不下所有事情;失戀的人情緒易受困擾,影響記憶,這些都不屬認知障礙症。

“假如病人真的沒記性,醫生會查問具體情況,並為病人安排簡單記憶測試或蒙特利爾認知評估,評估病人認知能力的受損程度。輕度受損的病人可照顧自己,但難以學習新事物,如不能自行到新地方;中度受損的病人獨立生活有困難,如洗澡後忘記穿回衣服,有如8、9歲小朋友;嚴重的需要別人照顧。”

腦退化 會有情緒問題

他提醒,若有懷疑,醫生會以磁力共振確診及找出病因,檢查海馬體有否萎縮,細血管有否阻塞(腦白質病變),有否腦積水、腦瘤、血塊等。亦會驗血看看有否其他可能成因,如缺乏維他命B12、糖尿藥副作用、甲狀腺素低、貧血、梅毒、愛滋病等。若發現病人腦內有細血管阻塞,驗血可找出阻塞原因,如膽固醇高。

他說,因應不同類型的認知障礙症及症狀對症下藥。若由腦退化引起,病人會失眠及出現情緒問題,經常罵人,疑神疑鬼,影響與家人的關係。這些患者可使用藥物改善精神狀態,減慢腦退化速度。

“若因缺乏維他命B12,治療就相對簡單,只要注射或口服藥物補充相關維他命,就能紓緩病情。若因甲狀腺素過低,可服用補充劑,令精神及情緒恢復。”

“華人較多患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要多種藥物治療,以控制膽固醇、糖尿、血壓,防止血管阻塞;另外要服用通血管藥,如阿士匹靈。此外,還要服用補腦物質如維他命B雜及葉酸等。”

畫畫寫字 防認知障礙

他透露,預防認知障礙症,一般建議多做腦部思考活動,如畫畫、寫字、打機、玩撲克、玩樂器等,並盡量參加新活動,開拓大腦潛能。多參加與人互動的活動,例如搓麻將、下棋、閒談、運動等亦有幫助。

“另外,需手腳協調的活動亦有幫助,如太極、羽毛球、網球等。飲食方面宜少肉多菜,選擇低脂高纖食物,多吃魚、乾果、蔬菜等,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有助腦部健康。忌不用腦,如呆坐家中看電視。”

家庭醫生鄭志文提醒,若病人因記憶力衰退而求診,家庭醫生首先會了解所謂記憶力衰退是何事,情況有多嚴重,以及有否其他相關症狀指向病理問題。

“醫生會先替病人做簡單問卷評估,問一些時事、簡單數學、常識問題等,從中評估病人的精神狀況。然後要查找可能導致記憶力衰退的病理問題,如內分泌失調、腦腫瘤、貧血、缺乏維他命、情緒病如抑鬱症等。”

吃藥控制情緒

抑鬱罵人有得治

認知障礙症是長期病,病人不只是沒記性。老人科醫生佘達明表示,認知障礙症病情常有變化,最常見是疑神疑鬼及抑鬱,病人會猜度及虛構事情,如虛構家人對他不好,以及經常罵人,甚至罵走照顧者。

佘達明指出,脾氣暴躁,性情難以控制,常在公眾地方罵人等症狀,較常見於前額葉退化的認知障礙症患者;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則較多出現抑鬱症狀,會以兇惡及罵人的方式展現出來,建議照顧者不要帶患者到易被激怒的場合,醫生亦會為患者提供藥物控制情緒,讓他覺得世界美好,減少罵人。

照顧者 勿指責患者行為

患者會因經常忘記而重複某些行為,例如每天都會去買一支洗發水。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照顧者要學習如何與患者溝通,不要指責或否定患者的行為,例如不要質問他為何重複購買洗頭水,而是要分散其注意力或自行處理多買回來的物品,這會簡單得多。

佘達明亦指出,照顧者不能對患者說之以理,甚至要“違背良心”稱讚患者的重複行為,對患者說正面說話,像教小朋友般,因患者通常難以被說服,一旦雙方爭拗,關係惡化,恐會引發暴力事件。

“因此,照顧者態度十分重要,除了提點病人每天服用不同藥物,亦要理解病人各種‘不合作’的行為。若患者感到被嫌棄,情緒受影響,更不利病情。照顧者需調適心情,明白長期病患需常年無休給予照顧,難以休息。”

患者腦部 需時吸收藥物

佘達明提醒,照顧者要與醫生保持聯絡,雖然記性差不能治癒,但抑鬱症及罵人是可以治療。不過,照顧者要緊記,藥物不是即時見效,需要時間讓患者的腦部吸收,藥物分量亦要慢慢調校,以看看有否副作用,才可有效消除症狀及併發症。

另外,佘達明表示,照顧者宜為患者準備隨身卡片,寫有患者名稱及其親人的聯絡方法,萬一患者遇意外也較易讓警察找到;亦可讓患者佩戴備有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手表,必要時偵測患者身處位置,減少走失風險。

長者有這7表現 可能是患癡呆症

阿爾茨海默症,又叫老年癡呆,是導致中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的最常見疾病之一,也是發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種原發性退行性腦病,很多人以為,癡呆是自然衰老的結果,老了都會糊塗,沒必要治療。其實,老年癡呆症是一種慢性病!是病,就得治。

這裏總結了7大老年癡呆發病的危險信號,關注這些症狀,早防早治,改善患者的晚年生活質量。

短期記憶減退

短期記憶能力減退,但是過去的事情反倒記得很清楚,而且連細節都不會漏。這其實是阿爾茨海默病的表現之一,以後逐步發展到包括近期記憶和遠期記憶在內的全部記憶喪失。

重複同一件事

還有一些表現也屬於記憶力減退症狀,例如反复說同一件事情,語言用詞貧乏空洞,剛開始是說話漏字,後來可能發展為邏輯不清、自言自語等;反復重復同一簡單的行為,如購物多次付款,做菜重複放鹽等。

智力下降

智力水平出現下降,例如買菜等簡單的算術算不清楚;原來是英語老師,卻連最簡單的單詞都不會拼寫;曾經是個熟練的老司機,開着車卻突然迷路等,都是智力下降的表現,需要注意,不能單純以為是年齡大腦子反應慢。

認不得回家的路

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視空間”功能已受損,獨自外出可能不認識回家路。

性格突然大變

“情感淡漠”是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常見症狀,性格改變往往出現在疾病的早期,病人變得缺乏主動性,活動減少,孤獨,自私,對周圍環境興趣減弱。

但是也有曾經內向的人突然變得外向了,有很多老人患上老年癡呆症後,反而喜歡出去玩了,所以也增加了老人走失的風險。

“愛收藏”把破爛當珍寶

“收藏行為”也是老年癡呆症的典型症狀。患者把破爛視若珍寶,在外面看到什麼都撿回家。

疑神疑鬼

“記憶障礙”是阿爾茨海默病首發症狀,但是到了中期,病人可能會出現精神和行為障礙,可有幻聽、錯覺,被竊妄想、被害妄想、誇大妄想等;也有可能產生配偶另有婚外情等無中生有的想法。這些都是老年癡呆症的典型表現。

12方法愉快與失智者溝通

有些失智者,會在疾病早期就出現溝通困難,隨病情發展而逐漸變得嚴重。這是因為認知功能受到疾病的影響,書寫及語言說話能力都會有困難,表達也變得不清楚,有時個案無法想出恰當的字眼或詞句來回應問題。

照顧者與失智者溝通時:

用接納,尊重的態度面對他,耐心傾聽。

說話時面對面,眼睛平視他們。

一次只說一件事,簡短清楚,使用手勢、身體姿勢、圖片來幫助溝通。

將複雜步驟簡化,逐步引導並肯定已完成的部份。

放慢說話速度,降低說話的音調。

提供簡單選擇機會,如“吃飯或吃麵”,給他足夠時間反應 。

藉由適當的擁抱或觸摸來表達愛和關懷。

談過去發生的事,可和對方共同製作他的“生命故事書”,談過去歡樂與艱辛,接受他的情緒反應,給予欣賞與支持。

可在互動中常叫他名字以及說照顧者的姓名,令其充份認知自己及照顧者。

請醫生評估聽力及視力障礙,必要時以眼鏡或助聽器改善。

多說“你可以…”,少說“你不可以”。

避免和失智者爭辯、催促、責罵、表現憐憫、一直問“你記不記得。”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