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國際副刊

【2021國際大事-新一年疫過天晴】拜登上任 重建秩序

拜登將於1月20日正式就職,屆時他將面對一個與4年前卸任副總統時,內外形勢皆已截然不同的美國。如何治愈嚴重分裂的美國社會,將是他當前的一大挑戰。

Advertisement

拜登上任後最優先的工作,自然是控制疫情,包括擴大聯邦政府抗疫領導角色,同時大手筆為商界及民眾提供經濟援助,協助美國走出困境。

拜登已經表明,上任第一天即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推翻特朗普的政策及外交決定,包括重新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及世界衛生組織,同時會恢復“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劃”(DACA,俗稱追夢人計劃),亦會尋求在國會通過法案,讓境內約1100萬無證移民取得公民身份,上任首100天會暫停遣返移民,針對穆斯林國家的入境禁令亦會撤銷。

特朗普執政4年期間,美國不斷退群,嚴重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拜登必須著力修復與傳統盟友的關係,重建特朗普任期內極端化表現所打破的全球秩序。

拜登主政下,美伊(美國與伊朗)、美朝(美國與朝鮮)的關係發展又會怎樣,是向前一步還是退後兩步?有待觀察。

ADVERTISEMENT

中美貿戰料持續

至於特朗普留下的中美貿易戰,相信不會休兵,只是拜登的戰略會改變。拜登已經表明,不會立即取消中美簽署的首階段貿易協議,也不會調整任何現行關稅。他會針對中國的不當行為,包括竊取知識產權、非法補貼企業及強逼美國公司進行技術轉移等,推出應對政策。另外,在台灣、香港、南海、疆藏及中國人權等議題,料會繼續上演針鋒相對。在特朗普任內,中美關系跌至建交數十年來的最低谷,正所謂“拆墻容易補墻難”,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每一個對拜登來說,都是難題。

日或再換首相

去年接替安倍出任自民黨總裁,進而接任首相的菅義偉,任期只有一年,接替完成安倍剩余任期至9月,屆時日本將迎來國會眾議院選舉。之後,菅義偉還會不會是首相,沒能說准。

菅義偉之能上台,很大程度是各派閥的權衡之計,確保政權平穩過渡。菅義偉若然能帶領自民黨贏得大選,可藉此鞏固黨內支持,尋求續任,否則難免被其他派閥拉下來。不過,既要在控制冠病疫情的同時,復蘇遭疫情沉重打擊的經濟,又要繼續籌備遭推遲的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魄力不足的菅義偉能不能交出像樣的成績單,極之關鍵。

卸任後官司纏身 特朗普麻煩大

特朗普卸任後,失去刑事豁免權,亦意味針對他的法律訴訟與調查可能接踵而來,當中包括逃稅、性侵及誹謗等案。

特朗普曾被控妨礙司法公正,但因總統享有刑事起訴豁免權,然而隨著他敗選下台,失去了保護傘,檢察官勢將重啟舊案。

盡管有報導指特朗普有意在1月20日下台前,特赦其子女甚至自己,但總統赦免權只適用於觸犯聯邦罪行,不適用於州或地方的調查。因此,恢復平民身份的特朗普,肯定麻煩沒完沒了。

開啟後默時代

執掌德國15年的默克爾,將在9月大選後退位,開啟“後默克爾時代”。

原被視為接班人的克蘭普-卡倫鮑爾因為黨內風波,辭去黨主席,打破了默克爾的權力交接設想。本應於去年12月4日舉行的黨代表大會,因疫情推遲至1月中。

民調顯示,3名候選人中,2018年競選黨主席以微弱差距敗北的默茨在黨員支持率最高,但黨高層更青睞北威州州長拉舍特。但不論誰勝出,恐無法穩穩坐上總理之位,畢竟沒法与默克爾的政治威望相比。

沒有默克爾的德國,未來領導人如何平衡德國本土派與歐洲派利益,領導歐盟?默克爾的外交路線近年受到黨內批評過於軟弱,繼承者會否以強硬對抗的主場,取代默克爾透過對話解決問題的保守路線?在後默克爾時代,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基民盟這幾年在地方選舉多番受挫,默克爾繼任者能否在9月的選舉帶領基民盟走出困境?基民盟又會不會丟失聯邦執政權?值得關注。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氣候災難待解

因應疫情,原定去年底在英國蘇格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推遲至今年11月舉行。這場被譽為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氣候峰會,將讓數百國家領導人提出更有力的減排承諾。

《巴黎協定》簽署5年以來,世界仍未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該協定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盡可能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但協定作出的承諾遠遠不夠,更何況這些承諾遠未兌現。目前,二氧化碳水平已處於創紀錄高位,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2度。若不做出改變,氣溫升幅在本世紀可能達到災難性的3度以上。

再者,這是美國退出後又重新加入的重要峰會,外界更期待拜登政府提出更積極的目標,推動美國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天問一號”預計2月抵達火星軌道,擇機着陸。

天問着陸火星

中國、美國和阿聯酋去年7月相繼發射探測器前往火星,經過7個月的飛行,預計2月飛抵火星。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預料會在2月11日抵達火星,2月21日變軌進入停泊軌道,4月擇機登陸。

火星探測最大的難點是在火星着陸,探測器要經歷入軌、下降與着陸過程,這一過程被稱為“恐怖7分鐘”在火星稀薄的大氣環境下需要用7分鐘將探測器速度從2萬千米/小時降低到零,這需要包括氣動減速、降落傘減速和反推減速等多種減速手段融合實現,每個環節都必須精準無誤,不容有誤。能不能克服“恐怖7分鐘”是“天問一號”整個任務的關鍵點。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蘇聯/俄羅斯、日本、歐洲和印度先後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項目,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3次。

印度放眼月球

印度不放棄登月夢想,在上一次登月任務失敗後,計劃今年上半年發射“月船三號”,試圖在月球表面實現軟着陸,為2020年的載人登月做準備。

“月船三號”延續“月船二號”的使命,“月船二號”2019年7月發射升空,9月抵達月球軌道且釋放登陸器“維克藍”執行登月任務,結果失聯,最後確認登陸器墜毀月球表面。假若“月船三號”任務成功,印度將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第4個成功在月球軟着陸的國家。

香港泛民議員總辭,立法會建制派獨大,議會意義不大。

港泛民有戲否

因疫情而推遲一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若無變化,將在9月舉行。

基於反修例運動引發的社會分歧,加上港府施政偏差,抗疫不力,如果選舉按計劃去年舉行,反對派泛民主派大有機會在立法會拿下過半數議席,擴大話語權。也正因此,北京藉著強推國安法,對泛民主派窮追猛打,先後提告多人,並DQ(disqualified,取消資格)現任4名議員的資格,引發了泛民議員集體總辭。

泛民總辭後,建制將全面掌控立法會,有可能通過多項爭議性的法案、修改立法會與特首選舉的遊戲規則,剔走不合意的參選人。如此一來,選舉將失去意義,泛民主派還有什麼戲可唱?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