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麻醉科專題】據實交代病史生活習慣 避免全麻術後併發症

文◇藍冰冰 整理◇梁盈秀

(吉隆坡訊)相比全麻後能否醒過來,患者應該更關注的是全麻對身體4大器官,即腦部、心臟、肺和腎臟所帶來的影響。

Advertisement

病患清楚且據實告訴麻醉醫生是否有酗酒、抽煙,以及過去的病史,可以大大的降低全麻併發症的出現。

要動手術就必定要麻醉,而麻醉可分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區域麻醉。全麻,即全身麻醉,是麻醉醫生通過藥物或其他醫學手段,抑制患者神經系統,呈現可逆性的意識消退、痛覺喪失、肌肉松弛和反射抑制。

很多患者都知道要進行手術必定要麻醉,但對麻醉過後能否醒過來卻有很大的疑慮,尤其是全麻後,整個人喪失意識,完全昏睡過去,沒有痛覺和其他任何的感覺,因此,也有人形容,全麻蘇醒過來就如同鬼門關走一回。

醫生術前進行麻醉評估

ADVERTISEMENT

麻醉及重症醫學專科顧問林志斌醫生指出,事實上,麻醉或全身麻醉並沒有那麼恐怖。全麻後醒不來的機率有多少,其實醫學界目前也很難給出一個貼切的數字,因為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是否能夠蘇醒,蘇醒的速度有多快,其實是很難估計的。

“但基本上,隨着醫學的進步,患者如果都在術前清楚及據實的交代本身的生活習慣、病史,同時按照醫生的囑咐,遵守所有術前準備,全麻後醒不來的機率其實是非常的低。”

“對麻醉科醫生來說,在為一位患者進行麻醉前,都會對患者進行術前麻醉評估(preoperative and assessment)。

這個術前評估包括會詢問患者是否有抽煙、喝酒的習慣;之前是否有做過全麻或半麻;有沒有任何的慢性疾病、有沒有家族遺傳病等,好讓醫生更了解患者,並安排進行必須的檢查,包括檢查血壓、心跳脈搏、心電圖、腦電波、腦血氧、血壓監控等。”

這些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更容易了解患者在手術時候所承受的麻醉深度,那麼醒不來的機會自然就低很多。

他形容,可以這麼說,麻醉在手術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患者可以把進行手術的過程想像成猶如乘搭一趟班機航程。麻醉醫生就是飛機上的飛機師,患者就是飛機內的乘客。飛機安然無恙,航程就會順利;同樣的,麻醉順利,手術也會順利。”

“順利的航程,飛機師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手術中,麻醉師的角色也同樣重要。麻醉醫生在評估了患者身體情況後,再憑本身的專業和經驗,決定使用的麻醉劑量和方式,把潛在的風險降到最低。”

麻醉及重症醫學專科顧問
林志斌醫生

惡性發熱多重器官衰竭

不過,麻醉和手術也非全然100%沒有風險,也會有突發的情況出現,例如患者出現惡性發熱(malignant hyperthermia),這是患者因全身麻醉而出現的嚴重反應。

“通常這類的患者,他只要接觸到麻醉氣體或某些肌肉松弛劑,就會出現全身痙攣、僵硬,他的新陳代謝會急促的增加、血氧減少、二氧化碳增高,患者會因為多重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而死亡。”

″無論如何,全麻出現惡性發熱情況還是比較罕見,它是一種家族遺傳,大概300萬人才會有一個個案出現。在還沒有解藥出現之前,惡性發熱的死亡率是70%,但解藥出現後,即使出現惡性發熱,死亡率已經減至很低。

相比全麻後醒不過來,全麻的真正風險在於它對4大器官所造成的損害。這4大器官為腦、心、肺和腎。”

他說,其中麻醉對腦部的影響更為顯著。全麻是將全麻藥物經過靜脈通路或者呼吸道吸入,經過循環,到達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短暫的、可逆的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來達到麻醉效果,使到患者喪失意識,從而消除患者的恐懼和緊張情緒,以利於外科醫生進行手術。

“也因為如此,全麻對腦部是有潛在風險的,尤其是長者。許多長者在全麻手術後會出現譫妄症(delirium),或所謂的急性意識錯亂狀態(acute confusional state)。這種患者通常在全麻過後,意識會有一點混亂,可能不太能夠認得人,也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也可能忘記自己已經進行了手術。他會不斷的掙扎或尖叫,因為他的腦分不清自己在做什麼,會進入恐慌的現象。”

他說,一般上,在可以受控制的情況下,這個現象可以在幾個小時後消除,但如果是年紀大又或是較多慢性疾病的患者,他的意識混亂的情況可以延長至24個小時。

“全麻接着可能影響的器官為心臟。如果患者是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有很大可能性會出現心肌梗塞的併發症,特別是如果他還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等,他出現心臟併發症的機率就相對比較高。”

術前停止抽煙減併發症

他表示,全麻手術後出現肺部併發症也是挺常見的。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痙攣,甚至類似哮喘的症狀,這些都是對麻醉氣體過敏的一種反應。

“如果患者有抽煙惡習,那他術後出現肺部併發症的機率也會比較高。香煙內的尼古丁會增加唾液的產生,這些唾液非常的粘稠,患者在術後從麻醉清醒過來,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即將蘇醒的那個瞬間,唾液會大量出現,以致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必須洗痰。”

因此,一名抽煙的患者,為確保手術順利,減少肺部併發症,同時為了更好的復蘇和傷口的復原,請務必在手術前停止抽煙,哪怕是一天都好。

導致吸入性肺炎恐沒命

術前禁食不能喝水

相比前面3個器官,全麻對腎臟的影響是比較少的。但如果患者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它的腎臟病併發症就會比較高。還有一些比較特定的族群,如有脫水或者缺水(dehydration)的患者,他的身體一直呈現一種比較干枯的現象。

在全麻的影響下,如果血壓控管沒有太好,腎臟的血流量會減少,手術中就會出現血壓驟降,可能會造成術後急性腎衰竭。

不過,這種術後的腎衰竭是可逆的,要是不太嚴重的話,大部分都可以返回正常的功能。

酗酒患者用更高藥劑量

林志斌指出,除了抽煙是手術麻醉後併發症發生的顯著指標外,喝酒,尤其是有酗酒習慣患者,在麻醉前,也務必據實的告訴你的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

“一個有酗酒習慣的患者,他對麻醉藥的耐受性可能較高,代謝也較快,因此必須使用更高的藥劑量。曾有一名有酗酒的患者,他幾乎每天都喝上好幾瓶的白蘭地,他在告訴麻醉醫生後,醫生必須使用比正常人高出3倍的藥量。因此,必定要告知麻醉醫生,不然進入全麻後,肌肉不能動但意識還是清醒,那對患者來說,絕對是個不好的經歷。“

“另外,患者在進行麻醉手術前一定要禁食,以避免術中出現嚴重的肺部併發症。患者也必須如實告知醫生本身正在服用的藥物,因為含類固醇、活血和抗凝血藥物會對麻醉和手術造成影響。”

他指出,對於全麻手術前為何必須禁食禁飲,大部分的患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患者會覺得,自己進來醫院是做手術,醫生叫我晚上12點過後不吃,我OK就不吃,但第二天,早上6點醒來,很習慣性的就喝點水,吃了一片面包。後來驚覺自己不小心進食了,但為了手術能夠順利進行,在麻醉醫生問最後幾點進食時,就告訴醫生午夜12時過後就沒有進食。

胃部殘留食物恐入肺部

他強調,或許患者會認為,就不過喝了口水、吃了片面包,應該不會對手術造成任何大礙。事實上,術前禁食禁水的規定,出發點是為了保證患者術中的安全,避免患者出現嚴重的肺部併發症。

“其實,患者在進入全麻後,醫生會給他注射一種肌肉松馳劑,它會讓患者除了心臟之外,全身的肌肉,都會停止跳動,就是所有的自主肌肉,以及肺部都會停止跳動。如果這時候胃部還殘留一些食物的話,這些反流物便會誤吸到氣管,並且進入到肺部,進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嚴重時還會使人缺氧、窒息甚至死亡,非常危險。

因此,如果患者沒有遵守醫生的禁食指示,或者不小心吃了東西,那就得乖乖的告訴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如果不坦白、沒講真話,最終可能害了自己。“

不過,在緊急手術的情況下,如患者是急性黏膜炎或是急性盲腸炎,這個時候就算術前沒有禁食,但在經過術前評估,覺得手術的急迫性比禁食時間更重要的前提下,還是可以為患者進行麻醉和手術,但醫生會做更多的術前準備,以把風險降到最低。

避免醒不來術前勿隱瞞用藥

術前除了必須禁食外,患者也必須坦白的告知醫生本身正在吃着的一些藥物。

患者必須了解到,如果你沒有據實告知,一些藥物可能會令你全麻後醒不來。

麻醉醫生進行術前評估時候,都會詢問患者過往的病史或病歷。除了一般有醫藥紀錄的藥物,醫生都會向患者多加提醒,要他不管服用的是西藥還是中藥,在術前都必須把這些用藥訊息如實告知,麻醉醫生才能提供安全的麻醉用藥。

活血中藥增流血機會

林志斌提醒,有一些患者,本身可能吃一些中藥,但因為害怕被醫生罵,即使醫生一再追問,還是不敢如實告訴醫生,但患者必須了解到,欺騙醫生是沒有益處的,因為如果你吃的中藥,恰好含有類固醇的話,這對麻醉有一定的影響。

“當患者長期進食類固醇,身體已經習慣了高類固醇的現象,要是在手術的時候,麻醉醫生沒有為患者多打幾針類固醇,患者的身體就會出現一種缺類固醇的現象,患者的血壓會驟降,並且進入休克狀態,導致死亡。”

“還有一種有活血功能的中藥,它雖然不會影響麻醉,但若進行半身麻醉或開刀,都會增加流血的機會。其中一種很多人都會將之當成保健品食用的銀杏(Ginkgo Biloba),因為它有抗凝血的功用,因此動手術前最好停止服用。”

他表示,說到抗凝血藥物或清血藥物,如阿斯匹靈,若患者有在服食這些藥物,就更是非得據實向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稟報,因為這種藥物對半身麻醉,還有開刀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比較新的抗凝血藥物,比如氯吡格雷(clopidogrel)、噻氯匹定(ticlopidine),它們對血小板的影響可以長達5到7天。

服抗凝血藥後果嚴重

“如果患者忘記告知有服用這些抗凝血藥物,後果可以非常嚴重,有可能術後血流不止。如果患者動的是微血管手術,如眼睛或者是大腦,可以想象後果會多嚴重,手術後分分鐘就可能真的醒不來了。”

“所以身為一名病人,不管正在吃着哪一些藥物,都必須告訴你的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讓醫生來評估你可以繼續服哪些藥物,又必須停止哪一些藥,以確保麻醉手術的安全,同時把麻醉可能引發的併發症減至最低。”

松弛劑讓肌肉放松

術後用藥排出體外

對於麻醉醫生來說,任何一宗手術,他一旦參與,就會全程參與,從手術前、手術中以及手術後。

林志斌指出,在全麻的過程中,麻醉醫師除了會使用麻醉藥物讓患者保持麻醉狀態之外,還會使用肌肉松弛劑讓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保持不動狀態以方便外科醫生進行手術。

醒後會咳嗽呼吸困難

“術後,麻醉醫生會使用一種綜合劑,又或者稱為肌肉松弛劑解藥的藥物。這個解藥是手術結束後另一個重要的藥物,在學理上是讓肌肉松弛劑排出體外,讓患者可以順利脫離呼吸器,並恢復自主活動。”

然而,現行肌肉松弛劑解藥仍有缺點,就是患者從麻醉中蘇醒過後,又因為體內殘留的肌肉松馳劑產生作用,他又陷入另外一次暈迷。“不過,隨着新的綜合劑出現後,這種併發症發生的巴仙率比較低了。”

他說,肌肉松弛劑的使用,可能會增加呼吸道併發症的風險,患者在蘇醒過後會出現咳嗽、唾液增多、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呼吸道痙攣的情況。患者若是出現這種情況,麻醉醫生通常會勸告患者暫時不要進食,回到病房好好休息。

“這時候,患者可能很餓也可能很口渴,但患者必須相信醫生的判斷,到了適合進食的時候,醫生必會讓患者進食。”

麻醉醫生也會交代醫院護士按照一些標準作業程序來監視患者的情況。

通常就是患者的意識恢復到差不多,吞咽能力也恢復正常後,讓患者先喝一點水,若沒有咽到,患者就可以吃一些比較軟質的食物,過後才進入正常的飲食階段。

“在術後,患者若是出現疼痛,也必須告訴麻醉醫生,但是就不要用到太過‘誇張’的形容詞,而應該是使用比較貼切實情的描繪,以便醫生能夠真正掌握患者的情況。”

有疼痛不適如實告知

他指出,有一種患者,不管是不是痛,又或者只有點不舒服、有點作嘔,但他都會大喊大叫,表現得非常疼痛。在醫學上,醫生明白患者手術過後會有害怕和焦慮的表現,但患者不應有太過戲劇性表現,不要把小痛無限放大成極度疼痛。

“患者若是小小的疼痛,或者一點的不舒服都無法忍受,而堅持本身極度疼痛,需要醫生開藥,那患者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這些藥物可能會讓你很嗜睡,以及可能出現惡心和嘔吐。當然,如果患者確實是疼痛難當,醫生也只能真的注射患者所需要的藥物了。”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