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食古不化】貓記柴火燒湯刀麻切麵

刀麻切純用麵粉,添加雞蛋、鹽和水,沒有加入生粉製麵,正宗刀麻切是“硬口”的,吃起來厚實夠味,但不會生硬難嚼,比板麵更易飽腹。

刀麻切是客家人的傳統麵食,客家話“刀麻”指大刀,擀平麵團後,疊起來以大刀切成麵條,故此得名。

Advertisement

我從未嚐過真正的刀切麵,特地來到距離怡保二十多公里的貞德隆新村,一嚐聞名已久的“貓記刀麻切”。

熱騰騰的麵和釀料上桌,另有一碗炸蔥和豬油渣碎,以及一小碗自製咖哩油,任由顧客依口味喜好添加。

比起機器製作的板麵,刀切麵更厚實夠味,但不會生硬難嚼,比板麵更易飽腹。鮮甜的清湯裡加入炸蔥豬油渣,吃得滿嘴香,添上一匙咖哩油,頓時變成辣湯麵。

女東主廖玉鳳受訪時說,正宗刀麻切是“硬口”的,但一些人覺得麵太硬吃不慣,她看我是第一次光顧的外地人,就把麵條煮軟一點。

ADVERTISEMENT

刀麻切可另加自選釀料,附上炸蔥、豬油渣碎和自製咖哩油,任由顧客依喜好添加。

湯麵加入炸蔥豬油渣,吃得滿嘴香味,添一匙自製咖哩油更是香辣開胃。

麵條嚼勁十足

許多本地人和熟客喜歡稍微燙熟就好,硬實的麵條吃起來更有嚼勁,再加入大量咖哩油,是別處吃不到的家鄉美味。

年近80歲的貓記創辦人許強妹說,刀麻切純用麵粉,添加雞蛋、鹽和水,沒有加入生粉製麵。

“別人的板麵吃起來很滑是吧?那是加了很多生粉搓麵,我只在搓好麵才灑一點生粉在表面。只用麵粉才夠味有咬口,而且一定要用手搓麵,有人看我們這麼辛苦,要送機器給我們,我堅持不要,機器搓的麵不好吃。”

早年製麵時以玻璃瓶擀平麵團,後來顧客送來手攪的碾膠片器,比較方便,但揉麵和切麵堅持手工,不使用電動機器。

刀麻切的麵條每天新鮮製作,數量有限。

看準賭徒商機

二戰日軍投降那年出世的許強妹是客家人,與丈夫廖炳鴻住在貞德隆,早年丈夫到砂拉越做建築,收入不穩定,她看到住家附近的賭徒賭得廢寢忘食,便煮了刀麻切去叫賣,賺點錢補貼家計。

許強妹在1984年在路邊賣麵,簡單又美味的湯麵大受歡迎,隔年就開檔口。廖炳鴻返鄉後閒賦在家,許強妹教他揉麵切麵,夫妻倆從一張桌子的小檔口做到現今的規模。

廖炳鴻年輕時身材高瘦,髮型酷似貓王,村民都喚他“貓王”,許強妹成了“貓婆”,女兒廖玉鳳是“貓女”,無名的麵檔索性取名為“貓記”。

傳統刀麻切逐漸絕跡,貓記的名聲傳開後,每逢假日吸引大批外地客上門,接應不暇。廖玉鳳呼吁遠道而來的顧客可先致電確認。

貓記數十年來堅持以柴火熬江仔魚湯,湯底入味有香氣。

貓記數十年來堅持以柴火熬江仔魚湯,湯底入味有香氣。

兒女堅守父親遺願

廖玉鳳說,2018年間,眼見父母年事已高,卻捨不得關掉一輩子的心血,在新加坡做煮炒的弟弟廖劍青毅然回鄉,接下年邁父親的棒子。

80歲的廖炳鴻於兩年前逝世,許強妹和子女守住丈夫的遺願,堅持手工製麵。

傷病使許強妹的腰部佝僂近90度駝背,但她思路清晰,中氣十足話當年,瘦小的身子依舊硬朗,搬柴燒湯閒不下來,還在屋後栽種蔬果。

貓記數十年來堅持以柴火熬江仔魚湯,湯底入味有香氣。

豬油和洋蔥價格一直暴漲,廖玉鳳剛買6包豬油要價420令吉,花幾個小時煮出來的豬油渣份量並不多,常有顧客一直追加。

湯底純用江魚仔加薑片熬煮出味,沒用大骨,如今江魚仔貴得嚇人;樹仔菜價格翻倍,且常常沒貨源,他們要設法向遠地的菜販買回來。

百物漲價,把廖玉鳳姐弟倆壓得喘不過氣來,起價又被顧客罵,他們想過放棄,卻覺得對不起亡父,只能咬牙撐下去。

貓記刀麻切  67, Kampung Chenderong, Batu Gajah, Perak.  05-3702751  8.30am至4.30pm(不定時休息

本報特約戴志強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