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動】歷史的痕跡 居民的回憶

回看我們生活四周的社區,看來毫無特別,每個村子看來都差不多,有屋子、廟宇、雜貨店、小販中心。我們在這裡出生成長,周圍的一切好像本來就是這樣。但是,只要嘗試發掘,就會發現這些看來毫無特別的建築物,都有它的歷史與故事。

Advertisement

在上個週末,馬章武莫新村舉辦了一場新村節,也因為協助籌備,我有機會能與幾位老村民談起新村的歷史。馬章武莫新村在1952年成立,和馬來西亞其他華人新村一樣,英政府為了對付馬共,阻止村民對他們的支援,於是把原本在附近居住的村民,遷移到指定的地區,並嚴格管理和控制,這是英政府對華人社群的管治方式,在全國各地設置這些華人新村,馬章武莫新村就是其一。

1952年,英政府在馬章武莫劃了一片土地,圍了籬笆和鐵網,要求所有附近的村民移居過來。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村民在這荒野無人之地,開始建立新的屋子。

ADVERTISEMENT

有的村民以為移居計劃只是暫時性的安排,於是只用椰樹和茅草建成簡單的亞答屋,直到亞答屋開始壞了,才逐步的翻新改建,換成鐵皮、木板,到後來的洋灰屋。位於馬章武莫大街的盛利興公司,就是少數仍然保留着原本建築的老屋子,來到今天,這座老房已有將近70年的歷史。

英殖民時期實施戒嚴,村民進出都有明確的時間限制,從清晨6點到下午6點期間才可以外出,村民在天亮上山種田割膠前,還要被搜查隨身物品,警方嚴禁村民攜帶食物上山,怕村民以食物支援馬共成員。村民下午6點前便要回到村裡,晚上不能外出。村民黃耀增回憶:“以前在園裡工作時,最怕聽到槍聲、駁火聲,一聽到我就提心吊膽,現在想起來還是印象深刻。”直到獨立以後,這種自由受限的日子才結束。

鄰舍關係密切村裡治安好

馬章武莫新村的村民多以務農為主,種橡膠、椰子、榴槤、木瓜、番薯、蔬菜等等。以前的生活物質簡單,家家戶戶都是自己耕種自己吃,巴剎開始時只是一座簡陋的建築物,僅有幾個檔口販賣魚和肉類。

在新村剛成立的時候,還沒有自來水和電力供應,村民都是靠井水和公用的6個水龍頭來取水使用。平常洗衣服的時候,大家會出來聚在水龍頭旁一起洗衣。家裡用的是煤油燈,以木柴生火煮食,直到獨立後,每家每戶才開始有水電供應。

在八十年代,村裡曾發生過一場大火,大街茶餐室那邊整排木板屋燒毀,後來再重建回來。自從這次意外後,新村便自發成立了志願消防隊,由消防局訓練義務人員,協助村裡的防火救災工作至今。

新村的舞獅隊在地方上也相當有名,曾經獲得檳州第一名,也參與過國際的賽事,到過新加坡、中國等地。馬章武莫舞獅隊也帶動附近的地方成立了十多支的舞獅隊,包括在峇冬丁宜、魯乃、巴東色海等地的舞獅隊,也是源自於馬章武莫新村。

新村村民以客家人為主,咖啡店裡的聊天聲、巴剎裡的叫賣都可以聽到客家話。新村的最大特色就是滿滿的人情味,村裡發生紅白事,或是在農曆新年等節慶,村民都會互相拜訪,氣氛非常熱鬧。也因為鄰舍的關係密切,村裡的治安也好,以前村民平日只是把門戶關起來,甚至不用上鎖,也不會有問題。

一些在村裡長大的青年,開始往外發展,也有的在成家以後就搬離新村,有的在附近的馬章武莫花園買了屋子,現在新村的人口比以往減少,也有一些外地人搬進來,村裡的生活簡單平淡,但對許多老村民來說,他們還是喜歡住在這裡:“這裡舒服,我們從小就是在這裡,對這地方有一份感情。”

文/劉嘉美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