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雖然但是 】鄭怡和民歌

前幾個星期,突然有個機會,帶父母親去觀賞當年的民歌天后鄭怡到檳城的演出。

說起那個聽校園民歌的時代,還真讓人懷念。那時我還在上學,台灣出了好多民歌歌手,堅持唱到今天的,大多數都已成名,也成了歌壇前輩。那時還青澀的他們,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的回憶。

Advertisement

鄭怡高亢的嗓音,是我們父母輩難忘的一把聲音。我對她的歌曲印象最深的有兩首,《小雨來得正是時候》,據悉,當年曾在台灣蟬聯13周連續排行榜上冠軍。鄭怡說,當年她到馬來西亞演出,走在大街上,那些賣翻版卡帶的,每一攤都在播放《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另一首讓人難忘的是《月琴》,那一句“再唱一段思想起”,當真成了她的招牌。演出的當天晚上,父母親一聽到這一句,就想掉眼淚。不知不覺幾十年過去了,在熟悉的歌聲響起時,往事一幕幕回到眼前是肯定的,我完全明白這個感受。我家還保留着這個卡帶,畢竟它承載了我們的青春回憶!

民歌年代百花齊放

印象中,我最早期聽到的民歌應該是劉文正。當然劉文正之前還有其他前輩,不過我不熟悉也沒有印象,畢竟劉文正當紅的時候我都還沒上小學。劉文正那幾首充滿青春活力的小歌都是年輕時的阿姨們的最愛。劉文正也長得帥氣,我記得其中一位阿姨的房間裡還放着一張A4大小的劉文正照片當擺設。後來慢慢就認識到李建復、葉佳修、蔡琴、潘安邦、陳淑樺、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齊秦、齊豫、潘越雲、鄭怡……(排名不分先後)這些民歌手,那時代還真是百花齊放,每個歌手都有特色。

這些民歌被稱為“校園民歌”,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的產物。起初是在台灣各大專院校流行,後來慢慢推廣到社會上,甚至引發創作歌曲的風潮,以及“唱自己的歌”運動,也就是說不要再唱西洋歌曲,要創作屬於台灣自己的歌。這也成為了台灣流行音樂的基礎。

ADVERTISEMENT

雖然我們是海外華人,但是優美又好聽的藝術創作是藏不住的呀。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海外華人是怎麼有機會聽到這些作品呢?上世紀70-90年代,是本地華人到台灣留學的黃金時期,這些留台生扮演了馬來西亞-台灣的文化交流使者。另外,那時台商到馬來西亞投資的風潮非常盛行,他們是另一批使者。還有,我國本地的華文電台,也非常喜歡推薦和播放來自台灣的這些歌曲,所以我們對於民歌手的名字和嗓音,真的從小聽起,毫不陌生。

海外華人集體回憶

海外華人欣賞這些又有才華又有情懷的歌手,可能是因為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支持和愛護,尤其東南亞這個擁有中國以外最多華人的地方,更是歌手們另一個特別大的市場。

媽媽跟我說,她向實兆遠的朋友推薦鄭怡的時候,他們驚為天人。在那個質樸的時代,能夠聽到這種充滿中華文化元素的歌詞和如此優美的嗓音,實屬不易。而我們這一代,在沒有網絡的日子,卻能在這些歌手的歌聲里長大,並從接觸他們那些實力強大的作品裡,提升了自己的中文和音樂水平,我們的青春真的沒有白過。

菲爾 ‧業餘寫作人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