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雖然但是 】華教也是一種文化衝擊

前段時間,我的荷蘭華人朋友L到馬來西亞住了幾星期,回去之前,跟我分享了一些在我們眼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是對他來說卻大為震撼的幾個事情,這裡面,第一件事就是大馬華人對華教傳承的堅持。

在他跨越歐洲到東南亞之前,他完全不了解大馬華人對華教的執着。在我國,有大約740多萬的華人。作為中國以外的國家,大馬卻在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堅持之下,發展至今擁有1300多家華文小學、60多家華文獨立中學、接近80家國民型華文中學以及3家華文為媒介語的大學,還有無數的華文幼兒園。對於L來說,這個數據讓他又驚訝又佩服,我告訴他,為了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我們經歷過的艱難,絕對是你不能想像的。

Advertisement

方言傳承來自家庭

在他的認知裡,很多年輕一代的中國人連自己的方言都不會說;大多數在荷蘭長大的華人,也只會說荷蘭語和英語;他沒想到,大馬華人除了可以自由切換語言和/或方言,最重要的是,他發現我們老祖宗帶來的方言,竟還保留到今天還有年輕人在講。其實,對我來說,很多大馬華裔年輕人不愛說方言。但相比荷蘭年輕華裔,大馬還算是不錯的。即使許多馬來西亞華裔年輕人不會說自己家鄉的方言,他們通常仍能說或至少聽懂當地流行的方言或粵語。

方言的傳承主要取決於家庭環境,父母是否重視並花時間教導孩子。在家庭中,通過日常交流和身教,父母可將方言傳承給下一代,以保持文化傳統的延續。就好像我有幾個朋友,堅持跟孩子說粵語、潮州話,小孩從小就習慣,長大後,他們講得很流利。

我曾在廣州演講時,有個女生流着淚跟我說:“我真的不知道我們視為必然的事情(學中文)在你們那裡是要爭取才有的。你們真的太偉大了!”其實,我覺得最偉大的是我們的先人,他們守護了華教的種子,使得今天的華教巨樹茁壯成長。我們每一代的堅持和傳承,就是對先賢的報答。儘管他們已隱入歲月長河,我們仍應向他們致敬。

ADVERTISEMENT

L在我國旅遊時,留意到大小城鎮都有華文中小學,有很多華校建築風格不統一,一個校園裡既有百年前的民國風,又有二戰之後的現代主義風格,還加上近代的簡潔風,他好奇地問其原因?我告訴他,這是因為華校大多是由各地華人捐款建立的–除了國民型華文中學,政府提供部分資金用於支付教職員工資和建設校舍外,其他設施如電腦室、音樂室、舞蹈室,甚至有蓋籃球場、有蓋羽毛球場、冷氣禮堂等,也都是靠華人自發捐款建造的,更不用說獨中。因此,每次的籌款,可能間隔好些年,每棟的建築物,就按照當時籌款情況和流行風格來建造。

華教精神很難得

我告訴L,馬來西亞華人為了建校,有各種籌款方式,“上至富豪,下至車夫舞女”都在支持華教。我們會舉辦義賣會、馬拉松、畫展、歌星演唱會等等來籌款。有些餐館會舉辦一日義賣會,把當天的收入捐給某某華校。中元節的時候,也會在各處的神廟放着捐款箱讓眾人樂捐給華校…… L聽了,說,難怪人家說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是大中華地區以外最成功的,你們根本是740萬人不分籍貫和背景在捍衛着同樣的目標,這放在全世界都難得一見的呀!

菲爾 ‧業餘寫作人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