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雖然但是 】家裡來了荷蘭人

荷蘭華人朋友把他18歲的兒子小馬哥“寄”在我家2個月,他認為孩子成年了,必須讓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這個想法,我是贊成的,所以當小馬哥來住時,我們也以馬來西亞的熱情接待他。

這是小馬哥人生中首次橫跨歐洲到亞洲來,看得出他有點忐忑。18歲還是發育期青少年,難免對自己的外表、條件等,有點自卑;又不懂說中文,一開始說什麼做什麼都有點戰戰兢兢。他可能也沒想到,大馬人這麼熱情好客吧。

Advertisement

檳城人熱情好客

我把身邊的好朋友介紹給他。每個人看到他在現場,都自動將聊天語言轉換成英語交流,我也因為帶著他出門才知道原來我每個朋友從10歲到80歲都會說流利的英語!大馬多元化教育,真的很成功!雖然有時朋友們的英語有口音,但是小馬哥肯定看出大家都在盡量配合他,不想他在交談中落單。就連我那90歲的外婆,在最無法溝通的情況下,都會用華語問他一句“好吃嗎?”(這三個字他是聽懂的)

小馬哥在檳城的這段時間,親身感受到檳城人熱情好客。在朋友們帶領下,他去過好多我也沒探索過的角落,結交很多朋友——比如,每周從優大回來過週末就自動來帶他去玩的好友兒子迪紳;每週末帶他去爬山的恆翔和艷梅夫婦;慧音社拿督莊耿康全家人每星期在社裡熱情接待,就算是沒見面的平常日子,拿督莊的女兒還打電話給我問候他:小馬哥這星期好嗎?你有帶他去吃LAKSA嗎?

這個外表酷酷的男孩在回荷蘭之前竟被感動到畫了幾幅圖畫送給他的新朋友們,大家都特別開心。他們收到畫作之後的下一個問題是:“你幾時再‘回來’?”在和他擁抱之後,大家都祝他好運。我看著這感人的場面,心裡默默祝願著他能學會中華文化中的“以誠待人”以及“出外靠朋友”這些道理。

ADVERTISEMENT

他告訴我,他在大馬沒有看到任何帶有歧視的行為和舉動。比如,不同宗教和民族的人,自由地禱告和穿著,所有文化在這裡和平共存。他原本有點介意自己身材壯碩,手指因皮膚敏感脫皮;一開始,他聽到大家常用中文說他“很乖”,他忍不住問:這是不是“very fat”的意思?可憐的孩子!在充滿松弛感的大馬,沒人以他的身材或不完美的皮膚批評他。後來他發現,大家都說他“帥”、“乖”、“有才華”。在他眼裡,馬來西亞是一個大同世界。

身教好過言教

他在檳城期間,正值清明節。路過華人義山,他好奇地問我,那些人在墳地裡忙什麼?我向他解釋了清明節的含義,“慎終追遠”、“孝道文化”等概念。我還帶他去看我們為先人製作的紙紮品。大馬人創意無窮,除了傳統紙紮品,還有各種紙紮現代化產品,以及一些生活物件,這讓他非常震撼。

我也帶他參加我們家的清明節祭拜儀式,他才知道原來在中華文化裡,我們對長輩和先人有那麼多的敬意,年復一年,我們都在用儀式和行動惦記著逝去的親人。

以至於他發信息提醒他爸,以後家裡老人不在了,每逢清明節必須祭拜他們。他爸說:“大吉利是!不過你們馬來西亞華人的教育非常成功,在這麼短時間內竟然連這不懂說中文的孩子都懂得“孝道”了!”我說,那當然了,我們這是“身教”好過言教最好的例子呀!

菲爾 ‧業餘寫作人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