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雖然但是 】大馬中餐文化

對很多外國來的華人朋友來說,到大馬旅遊最放心的是能吃到正宗的中餐。當然,這說法有點衝突,因為出外旅遊不一定非要吃中餐,有時也要試試當地特色美食。但就好像江蘇的Y教授第一次來馬的時跟我說過的那樣,一旦知道有中餐可吃,心理上就會感到踏實了很多。至少,米飯、麵條、青菜、豆腐、紅燒肉都能隨時備上。

我還記得在荷蘭住的時候,要吃個燒肉叉燒都好像是“大件事”。雖然荷蘭還算是中餐比較盛行的歐洲國家了,但是,如果居住的城市沒有粵菜餐館,那麼就需要打電話給代購一起團購,定制、等待,一塊燒肉從下訂到送進口中,要好幾天。但是在馬來西亞大部份的城鎮,走在大街上肯定可以找到一檔燒臘飯。

Advertisement

大馬有獨特飲食文化

馬來西亞中餐文化能讓身在海外的大馬人想念。因為除了方便又美味以外,它還是遊子們心目中“家”的味道。最近在社媒上看到,大馬遊子在英國大學宿舍裡自行復刻“雜菜飯檔”以解鄉愁。他們做了十幾道菜,擺在桌上讓大家自由選拿,連那個大馬雜菜飯檔主最愛用的經典紅色塑料盤也帶到英國,讓我失笑又佩服!

中餐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它們也承載着華人的文化和情感。中餐在大馬的發展,源自當年下南洋的祖先對家鄉的懷念和對傳統味道的重塑。

早期來馬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這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肯定會想念老家的食物,他們也盡量在這個地方復刻老家的味道。到了今天,華人把家鄉味保護了下來。另外,遠的歷史不說,就算是從鄭和下西洋開始計算,華人在這裡住了有幾百年,食物和口味方面,難免也跟本地人進行了融合,所以,有的口味也成為大馬華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ADVERTISEMENT

大馬中餐還有個特色,也許因為帶着傳承心態,我身邊很多大馬華人對傳統口味非常堅持。在融合當地特色的同時,中餐還是保持應有的特色,粵菜和潮州菜堅持清淡鮮美;閩菜保留甜、酸、湯水特色;客家菜以肉食居多,口味是鹹香為主,等等。

吃中餐尋根

其實,有的傳統不妥協,就是讓人尊重的地方。比如,作為顧客會要求炒粿條最好是用火炭炒的;作為賣家,很多人也還願意用先輩教會的老方法,不嫌煩地每天手作配料,延續傳統口味。而不是好像有的所謂發達國家或一次可以開幾十家幾百家的連鎖店,機械式操作,只想賺快錢,忘了什麼是堅守傳統。

有時去打包站着無聊,我會跟小販阿姨或伯伯聊天,問他們為何堅持手作?比如每天凌晨4點起來熬豬骨湯,或者一個個雲吞用手包,因為,手作的能力是有限制的,也意味,銷售額也有限。他們完全可利用機器或預製品,減低工作量。但我問過了很多攤主,他們給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機器做的不好吃呀”“顧客會知道的”“不能對不起我爺爺/爸爸傳承給我的手藝呀”。

難怪有朋友告訴我,在馬來西亞吃東西,不能只是想到好不好吃而已,其實,對一些人來說,在馬來西亞吃中餐,還帶着“尋根”的意義。當我們懷着對古老傳統的敬意去準備或進食某些傳統食物,我們是在傳承文化和感受着情感。馬來西亞的中餐文化,不只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種“身份認同”。

菲爾 ‧業餘寫作人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