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長者防跌專題】跌倒瞬間迅速自救 長者踏步運動防跌

(香港訊)在香港,每100個居於社區的長者中,每年平均約有20人會跌倒1次或多次;每次跌倒,約75%會遭受各類創傷,當中約7%傷勢較嚴重,包括頭部受傷、手腕或髖骨骨折等,導致活動能力下降。

部分曾跌倒的長者更因擔心再次跌倒,因而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動,引致生活質素下降及健康壽命減短。因此,評估自己的跌倒風險,並學會如何減低跌倒風險,尤為重要。

Advertisement

根據聯合國公布數據,香港人均壽命預期達86歲,位處世界前列。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65歲或以上長者人群佔社會總人口約20%,人數達145萬;數據更預期長者人口比例將於2046年攀升至36%。

受惠於現代醫療科技日益進步,龐大的長者群可以憑藉各種先進技術,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中幫助自己保持健康的老年生活。

其中,預防跌倒是與長者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管理問題之一。

3問題篩查跌倒風險

ADVERTISEMENT

根據《世界防跌指南》(World Falls Guidelines),長者跌倒風險可通過以下3條問題初步篩查:

1.過去12個月是否曾經跌倒?

2.平時走路或站立時,是否感覺不穩定?

3.是否擔心自己會跌倒?

假如長者對以上任何一條問題回答“是”,就表示有一定程度跌倒風險,應接受進一步評估。

初步篩查顯示有跌倒風險的長者,可接受“步行速度測試”或“坐站起走測試”進一步鑑別跌倒風險。“步行速度測試”通過量度長者行走4米所需時間來計算出其日常步行的速度。而“坐站起走測試”則需要長者先坐在椅子上,然後站起來向前步行3米再回到椅子坐下,計算整個過程的完成時間。

若步行速度高於或等於每秒0.8米,或坐站起走的完成時間少於15秒,可視作跌倒風險為“低”。反之,則表明跌倒風險為“中”,需要接受“度身訂做”防跌運動訓練。

如果符合以下其中1項條件,表明跌倒風險為“高”,需接受更詳細跌倒風險評估以釐清其他跌倒風險因素,如認知能力、視力、環境因素等。包括:

◆曾因跌倒而受傷

◆曾跌倒後趴在地上“不能起身”

◆近1年跌倒超過2次

◆被診斷患上衰老症

◆曾突然暈倒,失去知覺

訓練有效提升敏捷度

了解到自己的跌倒風險後,應如何降低風險,預防跌倒呢?運動訓練經證實為最有效降低跌倒風險的措施之一。主要的運動訓練內容包括:平衡訓練、力量訓練及步行訓練(詳見“防跌訓練”)。

另外,近年有研究顯示不同種類的踏步訓練有效提升敏捷度和在跌倒當刻的反應速度,訓練長者在跌倒的瞬間迅速踏步自救。

此類訓練被認為能在更短時間內得到顯著的防跌效果。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正着力研發複合踏步運動訓練,以提升防跌運動的成效。

持續訓練12週

在家中應該如何做運動來預防跌倒?訓練當中又需要注意什麼呢?可以參考以下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4點:

1.平衡訓練應在牆邊或椅背後練習,以確保失去平衡時可以扶住牆壁或椅背回復平衡。

2.力量訓練後大腿及臀部局部肌肉或有少許疲勞感,訓練後2至3日肌肉痠痛為正常現象,適當休息即可緩解。

3.步行及踏步訓練應該在牆壁或扶手欄杆附近練習,以確保安全。

4.需要持續訓練12個星期,才能有較顯著防跌效果如對運動有疑問,應先諮詢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力量訓練:起身坐下
坐在椅子上,手向前伸,然後站起。再慢慢坐回原位,坐下時臀部往後靠。每組10至20次,共做3組;能訓練大腿和臀部肌肉力量。

●力量訓練:打開腳
身體保持垂直,腳向外後側張開,稍作停留,再慢慢放下。每完成1組後換腳。每組10至20次,每邊各做3組;能訓練臀部肌肉力量。

●平衡訓練:站穩穩
先以雙腳合攏站立,站定後注意重心分佈,盡量保持平衡,收緊腳腕、臀部和腹部,眼向前望着固定目標。訓練時應感到少許不穩定方為有效,若感覺站得十分穩定,可逐步增加難度,例如腳跟對腳尖站立、單腳站立等。訓練持續1分鐘,重複5次。 ●步行踏步:打橫行 持續向左及向右來回踏步行,注意腿要提高,熟練後可慢慢加快速度,並嘗試加入跳躍。每天10至15分鐘,其間可休息。

●步行踏步:太空漫步
步行時慢慢提腳,然後輕輕放下。訓練重點為慢和輕,慢慢加長每次提腳離地時間。注意兩腳間重心轉移,感覺着地一腳踏穩後,才慢慢提起另一隻腳;每天10至15分鐘,其間可休息。

文:林文軒(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

病人健康不可逆轉

晚期照顧保生活質素

全面的晚期照顧,目標是提升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質素,例如安排動物醫生探訪,擴闊病人社交圈子;園藝治療的花草香氣刺激病人重溫以往美好的回憶;情緒和心靈安慰為病人和家屬帶來平安;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關心和被愛,享受和珍惜每一天。

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病、腎病、認知障礙等慢性疾病患者,都需要接受晚期照顧(end-of-life care)。普遍認為晚期照顧泛指病人生命最後數月或數周的照顧及支援,但隨着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選擇出現,延長晚期病人壽命,同時有效控制症狀和緩解不適,晚期照顧已不限於生命最後數月或星期的支援,而是在病人健康不可逆轉時,便開始提供晚期照顧,以保持生活質素。

晚期照顧涵蓋復康、優質療養、持續醫療和護理、紓緩治療4個過程。

不同身體狀況照顧有別

晚期照顧不再局限於紓緩治療,復康治療的投入也十分重要。即使是末期癌症病人,也應該接受復康治療。病人原本自己做得到的事情,哪怕是穿衣服這樣簡單,若他們喪失了這能力,對心靈會帶來很大打擊。復康治療不止幫助病人保持身體機能,更加重要是維持病人的尊嚴,這是金錢無法買到,也切實體現了靈實的服務精神——“尊重生命.改變生命”。

從復康、療養、護理,以至生命後期,不同身體狀況的病人,需要的照顧和治療也不同。因慢性病患導致體能下降的病人,需要密集式復康治療,以重返社區生活為目標;身體狀況較穩定、有長期護理需求的長者,需要優質療養服務;認知障礙、多次中風、癌症、柏金遜症患者,則需要接受持續醫療和護理;晚期癌病、器官衰竭患者,或需要接受紓緩治療。

跨專業醫護員共同參與

有見及此,院舍需要更新各項服務。以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為例,推出4套服務計劃,覆蓋了由復康、長期照顧至生命後期整個光譜,讓不同情況的病人都得到合適治療和照顧。

在寧養院內,無論病人身體情況轉好或轉差,可以由一套服務調至另一套服務,繼續在熟悉的環境和醫療團隊照顧下,接受適切治療,避免轉往其他院舍或醫院,讓病人和家人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和煎熬。

現今晚期照顧涵蓋範圍越來越廣,需要跨專科和跨專業醫護人員共同參與。舉例說,在長者復康或身體機能退化方面,老人科醫生可以提供意見;長者全身骨痛、癌症病人骨轉移,這時候骨科醫生的意見便大派用場。

在寧養院內,老人科、骨科、腎病科、紓緩治療科、腫瘤科等專科醫生,每隔一星期便會與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護士、社工、院牧等一同開會,討論病人不同需要,擬定治療方法。

注重病人身心社靈需要

現今晚期照顧十分注重病人身、心、社、靈等各方面需要,如果醫護人員是身體治療師,社工和院牧就是心靈治療師。醫護人員在治療過程中,許多時候未必兼顧到病人和家人的感受和情緒,例如病人與家人的關係,家人在照顧上的需要和期望,病人最後心願等。社工和院牧的參與,不僅為病人帶來平安,更讓醫護人員更深入了解和認識病人,間接改善醫護、病人和家人之間的關係,這種合作往往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

此外,也可透過中醫服務,利用針灸和中藥,中西結合幫助中風或其他身體機能衰退的病人。為了提升晚期病人的生活素質,我們按病人喜好和需要,引入音樂、藝術、園藝等不同療法,刺激他們的感官神經,紓緩病情。

曾經有一名女病人對於所有事物都已沒有興趣,但當她嗅到臭草氣味後居然有反應,原來她年輕時喜歡喝綠豆沙,臭草喚起了她許多美好回憶,讓我們非常鼓舞。

集體活動可以擴闊社交圈子。動物醫生到來探訪,許多病人看到可愛小動物後,生活和心理狀況都得到改善。病人也喜歡理髮師到來為他們剪髮。我們會盡量安排各種不同活動,為病人的生活增添姿彩,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復康治療可保持病人的身體機能和尊嚴。

文◇黃建成(靈實司務道寧養院副院長)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