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醫者暢談.雙耳之間】孤獨死

那天我不經意的看到一個電視節目,講述日本老人孤獨死的悲慘遭遇故事,讓我覺得不勝唏噓。日本人(尤其是男人)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活着就是要為家庭,為社會,貢獻力量。當他們年老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不能給予任何貢獻,為了不拖累孩子及家人,他們會選擇孤立自己獨自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他們就如此孤零零一個人的獨居直到生命的終結。

Advertisement

有些老人因獨居,在死亡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後,因屍體腐爛發臭了才被鄰居發覺。警察接受到報告後,採取破門而入的措施來收屍及清理場地,過後又得大費周章尋找與通知死者家屬。

由於如此的孤獨死的案件越來越多,日本現在甚至出現一個新的行業,專門為這些死者收屍。記錄片記者採訪那些從事這行業的工作人員,他們悲從中來敘述自己的見聞感受。

ADVERTISEMENT

有些老人在死前手上握着全家照或兒女的照片,有些老人在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嘔吐滿地卻沒人清理,有些老人跌在地上沒有人援助而過世。他們把這些真實故事說出來時眼淚奪眶而出,我看得也很心酸。

這些日本老人選擇以如此淒慘的方式,來走上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讓我想起大象知道自己的死期臨近時會離群,獨自去一個偏僻的地方等死。但他們如果還有其他的選擇,他們還會如此做嗎?我想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吧!

一個越進步越繁榮的社會,人心就越孤獨。在印度服侍極窮人士的天主教聖人德蕾莎修女曾經說過,很多現代城市人最大的飢餓是孤獨。老人的孤獨寂寞更是一種無奈的痛苦。

但是那些年輕的兒女,面對這種情況心裡也非常難過,他們大多數都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要工作、要養家、要照顧一家大小。他們也是同樣的無奈吧!如果有選擇他們也不會讓家中的長者,走上孤獨死的這條路吧!

“幸虧”未大行其道

這種孤獨死的現象,在馬來西亞的社會“幸虧”還未大行其道。我行醫多年看到大多數的年老病人,都是由他們的兒女或親戚帶來醫院治病。而且在臨終前的剎那,很多病人都選擇回家(而不是在醫院),在眾親人的陪伴下嚥最後一口氣,這種方式告別人世比較有人情味吧!

多年前,我們的現任首相(也是當時的首相)敦馬哈迪醫生提倡向東學習政策。日本的確有很多值得我們藉鏡之處,但孤獨死之風千萬不要在這裡盛行。

上個月我去紐西蘭旅遊,特地去一個美麗的湖泊:瓦納卡湖(Wanaka Lake)。湖邊有一顆聞名世界的Wanaka樹,大多數的遊客都是慕名而來,到此向那樹“朝聖”。那是一顆小小的老樹,孤獨的立在湖岸邊其倒影映在湖面上,有種淒涼的美!但仔細一看它其實不孤單,因為有飛鳥棲息在其枝之上,默默的陪伴着它。我祈望我們人生的終結也是如此:淒美但不孤獨!

 

(光明日報/醫生專欄‧作者:吳榮良)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