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醫者暢談.彩繪仁心】新冠病毒(三) 臨床表征1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一直都有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的病例,主要是造成呼吸道感染但症狀並不嚴重,在2000年以前幾乎沒有死亡案例。

Advertisement

這情形一直到2003年,才開始發生SARS病毒致嚴重呼吸道感染死亡案例,之後的2012年MERS病毒還有此次的COVID-19病毒大流行都與這冠狀病毒有莫大的關係。

隨着對COVID-19病毒不斷的研究,慢慢地找出一些傳染途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ADVERTISEMENT

1)飛沫傳播:屬呼吸道傳播,指微粒直徑比較大,多為30至100μm, 病毒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在空氣中停留短,易使人吸入受感染。通常只傳播給周圍近距離約1至2米的密切接觸者。

2)接觸傳播:分直接與間接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傳播指病毒從傳染源直接傳播至易感者的侵入門戶例如口腔、眼睛、鼻腔粘膜等;間接接觸傳播指間接接觸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傳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後,達到傳播病毒作用。對此接觸傳播最好的切斷方法就是勤洗手、少出門。

3)醫源性傳播:指在醫療或預防工作中,由於未能嚴格按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而造成人為傳播。

4)垂直傳播:也稱為母嬰傳播,通常指在圍生期病毒透過胎盤、產道或經由哺乳把病毒傳給下一代。目前針對母嬰傳播尚沒有充分的數據,無法判斷機率的高低。

5)消化道傳播:指通過病人排泄物(如嘔吐物、糞便等)傳播。病毒隨排泄物排出病人或攜帶者體外,經生活接觸污染手、水、食品和食具而吃入體內感染。當然,勤洗手,學會7步洗手法為最有效的切斷方法。

6)血液傳播:目前尚沒有明顯案例,雖然在理論上是有可能發生的。

7)動物傳播:經由動物如蝙蝠、蛇或穿山甲咬傷/分泌物而感染,理論上是有可能發生的,目前仍在資料收集中。截至目前為止,對傳播途徑最新的表述是:“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氣溶膠、消化道、垂直、動物等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研究”。

病毒的感染對象

根據目前超過7萬多例來作分析(截至2月下旬為止),發現此病毒好感染中年族群,年齡約在40至60歲之間,兒童病例罕見且男性比女性多(超過一半至近7成)。平均每一位患者都會傳染給其它至少2.68人,此數字在武漢城市可能會更高,所以可見武漢肺炎的人數約每6.4天就數量翻倍。

至於在潛伏期方面,目前所知病毒潛伏期約為3至5.2天,但也有人認為可能會長達14天(鐘南山院士認為甚至有可能會長達24天),此時,如果存在無症狀傳播者則會加重感染人數。

老年人或有合併慢性基礎疾病者在感染後,病情會較易成為重症患者,當然兒童及嬰幼兒也會有發病情況,只不過從目前患者收治情況來看絕大多數都預後良好。

(光明日報/醫生專欄‧作者:黃學謙)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