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醫者暢談.彩繪仁心】健康檢查(一)

 

Advertisement

我們都知道身體的疾病是預防遠勝於治療的,透過健康檢查所發現到疾病,不僅多為早期容易處理,而且處理的成本與代價相對來說也比較能夠承擔得起,因此預防醫學在每個國家中總能佔有一席之地。

在預防醫學中,健康檢查(俗稱健檢)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早日發現潛在疾病,有時甚至還能因此而挽救一條人命,所以在一些稍具規模的醫療機構裡,都會設有健康管理這個部門來替民眾的健康把關。

ADVERTISEMENT

健康檢查在當今社會中是一項非常普遍的醫療服務,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付費給某醫療機構,以得到該消費者所想要的身體檢查。當然,某些時候政府醫療單位,也會對民眾提供一些簡單免費的健康檢查(例如免費量血壓、測血糖或是義診等),但這些是免費的檢查卻是可慾不可求的。

談到現今的健檢服務項目,可說是應有盡有,它大略可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兩種。非侵入性檢查包括血液、尿液、痰液、糞便、心電圖與影像學檢查等,侵入性檢查則包括了內視鏡、心血管攝影與組織切片檢查等。

簡單地說,只要你想做,又肯花上一筆錢,相信都可以找到想做的健檢項目,由此可知健檢是具有很大商機的,很多醫療機構都喜歡投資做這個項目,它們不僅設有健檢部門來提供各式各樣的配套服務,有的甚至還與國家旅遊觀光局合作,大力發展旅遊醫學(medical tourism-意謂着說讓遊客一邊觀光一邊來做健檢)。

身為專科醫生的筆者,有時候與親友聊天時,會被問到某醫療機構有推出健檢配套促銷,是不是值得去參與,然後又會被問該選什麼樣的配套才好。

面對健檢報告需做好心理建設

一般上,醫生是不會阻止任何人去做健檢的(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或身體常抱恙的高風險族群),對於這些人來說,早期發現疾病預後應會更好(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況且如果疾病是由該醫生來診斷的話,說不定到時候該消費者就會變成醫生的病人了。

此時,如果再加上後續處理如住院治療、接種疫苗、開刀或復健等服務,可說是穩賺不賠。那現在的問題是:一個人在面對健檢配套時,有沒有一些原則或標準來選擇,例如多久做一次健檢才夠?花多少錢?做什麼檢查項目才算是完整,而不致有漏網之魚?

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絕佳的健檢配套,有一些檢查具有高度敏感性但卻缺乏專一性。舉例來說,驗一次血糖指數10.0mmol/l 表示該次檢查的血糖比較高,但並不代表一定患上了糖尿病,還需要後續的檢查與追蹤才能加以確定。

筆者也曾遇過一位女病人訴苦說,曾在某醫學中心做健檢時做了大腸內視鏡,報告說發現大腸有多處息肉,需每隔一段時間去做大腸鏡採取檢體,結果每次做完大腸鏡檢查報告正常後,她只能放心一段時間,沒多久後又會為下一次的大腸鏡開始胡思亂想,沒想到做了幾次之後,還因心裡負擔造成了失眠。

所以說,健檢雖然立意良善,大家都希望做健檢能買到安心而非擔心,但對於健檢的報告,事先還是需要做好一些心理建設,畢竟不是每一次的健檢報告都一定是好消息的。

 

 

(光明日報/醫生專欄‧作者:黃學謙)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