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醫展身手】兼任家庭科 文憑考官 葉承志醫生考醫生

葉承志身為家庭科專科醫生,也是家庭科專科文憑考官,同時負責替這項考試出題;至於參加考試的考生都是醫生,不折不扣是“醫生考醫生”!

Advertisement

踏入考場的考生,必須按照正確的檢查程序,在考官面前為病人診斷,包括詳細問診、調查、鑒定病症和提供治療方式。

葉承志提到,攸關病人安危的關鍵性判斷,將定奪考生是否及格。

ADVERTISEMENT

“考官亦根據考生在人性化與同理心方面的表現打分,好比考生面對病人的態度,在指示病人在冷氣室脫衣後,本身卻沒有理會、考生和病人有沒有面對面互相注視對方的眼睛交談、病人是否獲得反映病情的空間等等。”

考場只有3人

家庭科訓練比起普通科深入,葉承志不諱言,應考的醫生不能局限於醫學知識層面,單憑知識無法成為一名好醫生;何況,醫生不是麻木不仁的機器人,與病人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

談到家庭科專科文憑考試情況,他披露,考場上只有3人,而且3人都是醫生,其中一人是負責評估考生表現的主考官,另一人則是扮演病人供考生診治。

葉承志於2003年考取家庭科專科醫生資格,隔年開始任職教官,2008年再晉升為考官。

家庭科專科資格早年必須在英國或澳洲考取,如今已可以在本地通過家庭科專科考試。

葉承志解釋,醫學系學生花上6年考取學位,完成一年實習和成為執業醫生一年後,需要等到第八個年頭才具備開設診所的資格。

“醫生欲獲得等同碩士學位的家庭科專科資格,需要執業三四年,即是2年的執業醫生經驗;我成為執業醫生後,於2000年開設診所,同時爭取時間進修和參加工作坊,2003年便考取了家庭科專科學位。”

葉承志考試過關後,同時獲得了澳洲和我國發出的2張文憑。

老婦診所斷氣

屍置手術室等運走

開診初期,葉承志值晚班的一個晚上,一名男子氣急敗壞地抱著八旬的岳母登門求助;他檢查了一下,發現老婦心跳已停止,氣息也沒有了。

“我交代男子需要辦理后事了,他於是將遺體暫時置放在診所;由於正值夜晚10點的下班時刻,診所助理已離開,留下我一個人查看其他病人的報告。”

遺體是陳放在小型手術室的床上,以布廉遮住;一個小時後,家屬終於安排葬殯公司職員到來載走。

雖然單獨與遺體共處在診所內,葉承志並不會懼怕,因為醫生在執業生涯中,都會面對到死亡病例;對於家屬來說,他理解這是一件傷心的事情,但醫生真的是盡力了,一些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

據他所知,死者是沒有預警地突然倒下暴斃。

“診所沒向死者家屬收取任何費用,站在人道的立場上,我們不應強迫家屬馬上運走屍體,家屬確實需要我們提供方便和給予足夠時間安排後事。”

血糖低昏迷誤為彌留

一支針讓病患“復活”

家人誤把血糖低昏迷的成員當成彌留的病人,直到葉承志注射葡萄糖後,使病患奇蹟地“活”了過來,全家上下頓時轉悲為喜。

2000年一天下午四五點,葉承志在他服務的第一間診所接到一個馬來家庭來電通知,有一人暈倒了。

當葉承志趕到病患家門時,裡頭已傳出絕望哭泣聲,年輕一輩已做好辦喪事的心理準備。

“病人約60歲,患有糖尿病,他已不省人事地躺在床上 ,呼吸和脈搏十分微弱!”

葉承志懷疑病人可能是血糖低暈倒,經過檢驗後,發現血糖值低到顯示不出結果;他打開藥箱,為病人打點滴,把葡萄糖輸入體內。

10分鐘後,病人漸漸恢復知覺,甦醒了過來,家人認為是起死回生,對妙手回春的葉承志感激不已。

“我擔心病人身體受到細菌感染,要求轉送醫院詳細檢查。”

免費借出儀器

老翁病逝訃告致謝

一名中風、癱瘓的八旬老翁,在病逝時,其訃告下面有一行文字註明:“多謝葉承志醫生一路以來照顧逝者!”

此事距今已有七八年,葉承志回想起來,他長時間用心、誠心地對待病人,令他的家人也深受感動,把他當成家人了。

提起這段往事,葉承志清楚記得,病人行動不便,也患有柏金遜症。

“病患住家就在診所附近而已,一家人的生活環境欠佳,我應其子女要求借出氧氣設備、醫院使用充氣病床等等儀器逾一年之久,有的儀器甚至是義務借出,沒有收費。”

葉承志每隔一兩星期就會上門為病人檢查,包括換尿袋與清洗潰爛的傷口。

“我沒特別收費,只是一般門診的診費而已,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心相當重要,不該建立在金錢之上;也許,看在病人子女的眼裡,令他們感動了…”

方便搜尋資料

診所電腦化問診

葉承志於2004年在崑崙喇叭經營診所至今,這是怡保其中一間最早電腦化的診所;自從落實電腦化問診系統後,他再沒有動筆記錄,原子筆的用途對他來說:“只是簽名!”

“到來診所掛號的病人,助理都是通過解讀器登記大馬卡資料,記錄診治的病情也是使用電腦。”

葉承志當時還在霹靂私人執業醫生公會開辦診所電腦化課程,他講述了電腦化的好處:“不但可以透過電腦輕易搜尋到病人的記錄與資料,我還能夠隨時隨地撰寫醫藥研究報告,回到家裡也可以處理。”

他認為,電腦作業最擔心是碰上沒有了電源和電腦面臨損壞時,必須及時進行儲存備份,診所和他個人各擁有一份備份。

跟病人溝通

準確診斷病症

一名中國婦女在其它診所求診,醫生只是聽取她講述腹部疼痛的情況後,就直接開出了藥物;她感到不放心,於是去葉承志的診所治療。

葉承志發現病人只是一般性胃痛而已,卻因為過份緊張,造成胃部抽搐更嚴重;當對方冷靜下來有條不紊地說出病情時,身體逐漸放鬆,疼痛情況自然減輕與好轉。

他堅持,即使本身多麼忙碌,也必須花時間跟病人溝通與進行檢查。

他講述了醫生在問診期間給予病人空間的重要性,好像剛踏入診斷室的病人,不能馬上替他們測量血壓,應該先交代他們坐下和放鬆緊繃的情緒,過一段時間才檢測,才會得到準確的數據。

“病人信任醫生,可以無所不談地道出本身隱私和心事;同樣地,醫生給予病人的配合十分重要,才獲得信任檢查他們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雖然這是病人賦予醫生的特權,但醫生也需要擁有崇高的專業操守,不要作出傷害病人的事情。”

弱勢者看病有優惠

用手語與聾啞人交流

葉承志是少數懂得透過手語溝通的醫生,他坦言,當初是純粹以書寫方式跟聾啞病人交流,他於是細心觀察對方比出的手勢,不斷詢問和學習,從中掌握了手語。

在面對聾啞病人時,葉承志已可以通過手語進行基本溝通,他還可以比出排便、小便、血糖、咳嗽、發燒、喉嚨疼痛和蚊蟲咬等等手勢。

他察覺到,聾啞病人就像其他弱勢群體,家庭收入不高,薪資普通偏低,他於是給予特定的弱勢病人與家庭成員診費優惠,包括必須照顧小兒痲痺症成員的家庭,作為減輕負擔,藉此作為回饋,他們因此也會安排生病的家庭成員前來求診。

“弱勢群體也會心存感激,一名經營熟食生意的聾啞小販,每次見面,他都會非常開心和熱情地招待我。”

葉承志承認,其診所確實擁有數目較多的聾啞病人,也包括龍啞夫婦組織的家庭。

此外,他也學到些許興都話,比如“吃飽了嗎?”、“有問題嗎?”與印裔病人溝通起來,讓對方感到親切。

循環使用藥物

義診響應環保

葉承志參與菩提醫藥中心每月一次的義診活動至今已有3年,他把有些病人未吃完、或是家中成員過世捐出的藥物送給病人,他形容這是藥物循環使用的“環保”。

這類藥物通常是血壓高、消炎、傷風感冒和糖尿等等功用,甚至是昂貴的前列腺藥物都有。

“病人家屬知道我做義診,便獻上還是有效期的各類藥物,通過我轉送給義診活動上家境貧困的病人。”

【Profile】

葉承志(50歲)

澳洲家庭醫科學院院士

印度內外科醫學士

馬來西亞專科學院會員

2015年至今 大馬家庭科專科學術機構

(AFPM)霹靂州主席

2015年至2017年 霹靂私人執業醫生公會

(PMPS,Perak Medical

 Practitional Society)主席

2013年至2014年 大馬醫生公會(MMA)

霹靂分會主席

大馬私人執業醫生聯合總會《SUARA FPMPAM》期刊主編

霹靂皇家醫藥學院(Royal Colledge Of Medicine Perak)名譽講師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