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檳州工業發展滄桑50年 重視並扶持本地廠商 之四

檳城產業要轉型,就必須利用現有優勢,擴大迫在眉睫的經濟現實預估能力。

州政府推出了幾個面向檳城的轉型項目。檳城運輸總體規劃PTMP是島嶼和內地的全面交通藍圖。 除了通過諸如輕快鐵(LRT)、公共汽車、電車和水上出租車等各種模式提供公共交通連接外,也包括一個主要道路和高速公路網絡,以方便增加交通運行,緩解目前和預測未來的擁堵。

Advertisement

目前在檳城工業區的工作人員已超過20萬人。以加乘作用來計算,至少對100萬人民有正面的經濟效益,此外也給國家帶來投資和旅遊效果。

檳城是國內工業化經濟最先進州屬之一。作為較大的馬來西亞經濟一部分,在過去的成果下如何改善收入和消除貧困,檳城當年推動工業化的經驗和歷程,可資借鑒。

回頭想想過去50年,檳城從農業州成為國際科技產業界的領頭羊,身為檳城的人民是應該感覺自豪的。

資助本國中小企業

ADVERTISEMENT

筆者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的資源協助本國的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外資固然重要,政府不應大量資助外資而忽略了本國的產業。筆者雖以外資身份前來投資,仍寄望國家對本地中小型企業給予至少相同的支持和關注。

40年前,台灣在蔣經國總統年代作了一個當時被認為不可思議的決定,要求外資撤離,鼓勵國內中小型企業發展,招募台灣在歐美的科技人才,以優厚待遇,免個人所得稅,補貼孩子教育基金吸引他們返台,並成立台灣國家工研院(ITRI,國家工業孵化中心),協助國人發展事業。

回想起來,如果沒有當時這些政策和一系列行動,今天哪來的台積電、日月光、宏基、廣達、聯華電子等國際領導企業?

我國政府過去50年偏愛外資,除了提供免稅優惠、優先購得工業地、建築經費補助等,變相在經濟上補助外資,本國企業望塵莫及。

筆者40年來參與工業發展,最清楚沒有一個國家僅僅依靠外資可以持久發展與富強的。

太過依賴外資不只帶來經濟負擔,同時也阻礙本地的企業發展。50年前我們需要外資提供技術和就業機會,半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一成不變,了無新意。而本地企業不知不覺間已淪為二等公民。因疫情和供應鏈的挑戰,本地企業面對史無前例的困境。

政府對外資入駐大馬,經常是廣為宣傳,本地廠商增資或擴充,連基本報導都難得看到。後果是員工缺乏,本地企業聘用問題更加嚴重。有道是“收養的孩子比親生的更珍貴”,說得非常貼切。

歐美國家也是從本地小型企業做起,成為國家企業發展的基礎。韓國在30年前已經了解國家的工業發展不能依靠外商,30年間培養了三星、現代及SK等企業。

無論如何,檳城需要繼續開放市場,創造新科技,研發新產品。我國擁有不少天然資源,加上多年來在精密自動化儀器設備的經驗,放手一搏,前途未可限量。

推動技術合作

比如說我國是回教國,在清真食品上可以發展中東及其他回教地區市場。經過多年的實質應用也可融入自動化人工智慧在農業發展上。增加糧食產量減少資本,並在環保議題方面作出貢獻。

故筆者建議政府開始一項重大轉型,以在全球範圍內提升本地能力,特別是在電子電氣和自動化行業方面,鼓勵外國公司將其製造、研發和其他業務流程外包給本地技術成熟的公司。這是雙贏或三贏的建議。

首先外國企業不需以大量資金購地建廠,可以節省時間和經費。與此同時,本地企業可以參與國外另類的高科技生產過程或產品。

據我所知,本地公司如 Inari、Carsem、Unisem、D&O、VS、ViTrox、Pentamster、Greatech 等都能有效地為外商降低成本,也可以為本國提高經濟成長,增加利潤,提供工作機會。這個模型已經被證實是可行的,例加台灣的台積電、鴻海富士康、 廣達等,在過去30年皆以代工成為國際品牌的佼佼者。

(下週待續)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