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特區——十年系列①】檳走向環保 綠州考功夫
做為一個強調綠色政策的政府,加上檳城公民社會引領全馬,檳城的環境課題總是備受關注,也是人們對新政府施政的重要期許之一。過去10年,檳城比以前乾淨整潔,人民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運動風氣踴躍了。但當鏡頭從生活細節拉遠到大視角,大環境課題仍然錯綜複雜。水災、山坡非法開發及填海等課題,關係到檳城的山水命脈,也是最容易牽動公民社會的神經,種種疑似規劃疏忽、氣候變化帶來的狀況,也常令執政者應付得焦頭爛額。
檳民環保意識提高
著名環境研究學者、檳州綠色機構董事拿督梁粵廣博士在檳城環境議題縱橫多年,地位備受尊重,要求他盤點檳城人在過去10年在環境上的得與失,他說,檳城人的環保意識較10年前提高許多,無免費塑料袋計劃、固體廢料分類活動等良政,多少改變檳民的環境意識。
但他認為這些計劃還可走得更遠,例如將範圍從超級市場擴充到其他小型購物中心、雜貨店等,固體廢料分類活動也應全面在高樓落實。
小處亮眼,大處如何?梁粵廣認為,大處沒有太好,有待改進。“例如去年9月及11月發生的嚴重大水災、山坡發展、填海及河流健康等問題,還有越來越受重視,但越來越缺乏的公共空間。”
就拿早前備受爭議的檳島南部填海計劃來說,身為環境研究者,梁粵廣非常理智地說,他不反對填海。但他強調,填海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土地,而不是盈利。他認為,檳島南部填海之所以引起廣泛爭議,是因為填出來的土地將賣給富者,並非用作公共建設用途。(早前,檳州政府強調檳島南部填海計劃,是落實檳城交通大藍圖的融資方案,但以填海方式換取龐大資金建大型公共交通工程,最終會否得不償失,仍存有爭議。
填海不應為謀私利
他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填海計劃,但大多是因為公共土地匱乏。他以新加坡在上世紀1970年代的東海岸填海為例,填出來的土地作為東海岸公園用途,人人可以享用,而非變成富人才能享用的私人地。
他認為,若南部填海的目的不是為了謀利,就無需大費周章填出3個島。
“填出3個海島只是要提高土地價格,因為每個人都想要海景,夢想在海邊置產,在岸邊停泊船隻。如果只是為了土地,不用填出幾個島,一整片土地就可以做很好的公共土地規劃了。城市缺乏的元素與空間,都可在填土地填補。”
檳城匱乏公共土地
檳城的土地匱乏嗎?“肯定匱乏,乏的是公共土地。”
梁粵廣說,地方發展藍圖(Local Plan)早在10年前就完成,希盟政府上台后再通過一次,但至今遲遲未憲報落實,這將導致檳島規劃發展無序,房屋發展密集度一再衝破高點,牽動山坡地過度開發后患。
他非議州政府在過去10年來,漠視丹絨武雅的次要發展走廊地位,並以可負擔房屋之名,開放讓發展商增加該處的房屋密度,即將新起的高樓漸漸邁向50層樓大關。
“人口密集提高,聯邦城鄉規劃局規定的公共設施比例目前仍以面積計算,而非發展密度,導致城市的開放公共空間更僧多粥少,尤其是綠色空間。”
梁粵廣認為,這將導致檳城的宜居環境,漸漸只成為富者的專利。
對低階層漸不宜居
評論員溫巧意曾在《綠色,繁華城市信仰》一文中提出,政府擬定國家城市化政策,目標是我國邁向2020年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0平方米,每1000人可享有2公頃公共空間。在吉隆坡結構大藍圖中,公共空間、休閒與體育設施只佔城市土地面積的6.5%,人均公共空間面積只達3.6平方米。
文中也提到,檳城結構大藍圖里,規劃每5000人可享有2公頃的公共空間,人均公共空間面積也只有4平方米,猶如一間浴室般的大小。
對此,梁粵廣深表認同。他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名城市居民應享有9平方米的公共綠地空間,否則將影響精神健康。他認為,足夠的開放公共空間,尤其對居住空間只有5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居民來說更加重要,但以目前檳城發展的方向,對他們來說可能越來越不宜居。
他也非議,希盟州政府挑戰檳城發展密度,建起來的可負擔房屋價格不但令一般平民難以負擔,也加劇了山坡侵蝕問題。
“除了山、海,還有我們的河。檳州河流污染問題仍然存在,雖然現任政府已減少了一些污染源。”
他指出,根據環境局的年度報告,檳州大部分河流依然受污染,檳民親近河流的程度,也不及馬六甲、新加坡來得高。
他透露,判斷河流健康與否的最直接標準,就是看河流裡是否找到只能在清潔水源存貨的魚類,那才是真正清潔。
平地森林所剩無幾
檳州政府一直強調未開發任何一寸森林保留地,梁粵廣認為這不是一個確切論據。但他說,在1930年代,檳城可供砍伐的平地森林已開發得七七八八,檳城森林工業那時已全面停止。
“剩下還沒有動的林區,都是山坡森林地,有集水、農耕、屋業等用途。大多不是森林保留地,就是私人地段。”
他指出,森林工業在檳城已沉寂70、80年,從鳥瞰角度看來,檳城好像還有很多山,但方便林業砍伐的卻很少。
“檳城目前的森林,都在坡地上,業者要開發,必須花錢修護坡地,須遵守更嚴格的條例,因此森林業者不會選擇來檳城。”
檳城面積是1048平方公里。根據《檳城月刊》早前披露的《旅遊與生態旅遊數據》,檳州在2012年的森林地面積約78.1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7.6%,在78.1平方公里的森林地中,有78%是永久森林保留地,其餘是野生動物保留地(15%)及州政府地(7%)。
根據數據,佔地61平方公里的檳城森林保留地,有83%位於內陸,剩下17%位於紅樹林區。
梁粵廣認為,山坡地有限,規劃就更為重要,若有嚴格的地方發展藍圖,就能妥善規劃哪裡該發展屋業、休閒地、農業種植等,避免不當發展到時山坡侵蝕問題。
“而不是只要發展商不違反現有條例,就不顧一切地批准每一項發展。包括允許發展商游走在“特別計劃”灰色地帶,批准在斜度超過25度及海拔高度超出250尺山坡的發展計劃。 ”
梁粵廣總結,檳州政府針對人民生活習慣上做出的綠色政策,非常值得讚許,只是在大型發展規劃方面,卻不夠全面,也較少考慮低下階層的生活環境需求。他認為,環境愛好者並不反對發展,只希望每一項發展,都盡可能地把環境傷害降至最低。
檳政府護環政策創舉
檳城的山河海洋未來如何,仍是未知數,但希盟檳州政府一上台即標榜綠色政策,10年來推動的綠色政策,也潛移默化影響人民的生活習慣,當然,也創下許多第一。 檳州政府過去10年在愛護環境政策的一些創舉:
•首個全面實施無塑膠袋、無寶麗龍的州屬。
•推行腳車州政策,鼓勵全民運動,也帶起了跑步、健走、尊巴等運動風氣。同時興建從西南區皇后灣到市區加馬百貨市場長達12.5公里的腳車專用道。
•實施垃圾分類,2017年正式執法。
山坡問題避重就輕
梁粵廣認為,州政府一直不願意正面向人民交代,檳島山坡正面對侵蝕的問題。
他以去年11月5日的檳威兩地發生的大水災為例子,檳島積水滿是泥漿,威省積水卻清澈,但當局並無解釋這些泥漿究竟從哪來。
“以往,山邊地區較少會淹水,就算有積水問題也是清澈的。這些水退后留下的厚厚泥層,如果不是從山坡來,又是從哪裡來呢?”梁粵廣贊同,雨量過多固然是大水災發生主因,但災后現象與檢討,州政府卻一直避重就輕。
務必改善居住空間
熱愛腳車運動的年輕小販郭俊鋒(31歲),也是在近10年來開始愛上運動。他認為,檳城各項愛護環境的政策,確實培養不少年輕人良好的生活習慣。但他始終覺得,州政府若要改善民眾的居住空間,腳車運動的推行目標不應限制在運動,而是鼓勵人們使用腳車通勤。
他說,檳城人始終依賴以車代步,若當局一邊推動綠色腳車運動,未來卻計劃建更多路、擴產更多道路,這只會導致公共空間越來越少。
“尤其當你不斷擴充道路,漸漸犧牲掉的肯定是供休閒的公共空間,如公園、空地等。這無形影響人民的居住環境素質。”
他認同,共享腳車計劃(Link Bike)有助鼓勵人們使用腳車通勤,但要廣泛影響,仍需克服路線規劃、天氣炎熱、基本設施、許多企業沒有淋浴更衣設施等問題。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