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

【這裡那裡】 美得過火

今年二月的第一天慕名造訪松山車站旁的蔦屋書店,感覺冷冷清清。二樓的Wired Tokyo cafe倒是座無虛席,前來祭拜五臟廟的信徒還是比精神饑渴的愛書人多。也許就是因為這樣,這家蔦屋給我的感覺並不像一家書店,比較像是一個商圈,換句話說,商業味比書香味重。

Advertisement

曼谷Open House打破了我對實體書店的印象,也打開了我對實體書店的想像,所以這回重遊台北,一早就鎖定了蔦屋書店在台北開設的兩家分店,因為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和Open House,都是由KDa(Klein Dytham Architeture)這家成立於東京的英國建築事務所一手打造,前者曾經入選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後者去年也榮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的大獎。但我不確定台北這兩家分店的設計是不是也出自他們的手——應該不是,否則我不會那麼失望,因為希望太大,在我親眼見過松山車站旁的二號店之後。我沒有去過代官山蔦屋,所以無從比較,但就算跟Open House相提並論,這家二號店還是輸了不止一個馬鼻,以致後來我連位於信義區的一號店都不想去了。

松山店有兩層樓,據說比信義店更為寬敞,還多了個寵物友善的戶外空間,內部空間則以原木家具為主色調,大片大片的落地窗採光良好。聽說開幕不到兩天,會員已經多達一千。上網古狗資料,偶然發現一張照片,雖然天不作美,店外仍然排了一條長龍,個個打傘輪候。同樣是個下雨天,我今年二月的第一天慕名造訪,感覺卻是冷冷清清。二樓的Wired Tokyo cafe倒是座無虛席,前來祭拜五臟廟的信徒還是比精神饑渴的愛書人多。也許就是因為這樣,這家蔦屋給我的感覺並不像一家書店,比較像是一個商圈,換句話說,商業味比書香味重。

ADVERTISEMENT

奇怪,Open House也是一個複合式場所,為什麼它不但沒有令人失望,反而讓我大開眼界?仔細想想,也許因為Open House是以“共同生活空間”(co-living space)而不是以書店自居吧?反觀蔦屋書店稱自己為書店,我自然會期待看見一個比較溫暖的人文空間,因此當我發現裡頭商業色彩太多,空間設計又美得過火,美到沒有個性,不免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至少我很肯定,如果還有機會回到台北的話,我不會回去那裡。我情願把時間和錢留給台北的其他書店,尤其是那些不是光靠漂亮門面吸引人的獨立書店,例如閱樂,例如浮光,例如小小,它們更值得我支持。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