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刊副刊

【這裡那裡】浮光 掠影

五年後回到赤峰街,陳舊混濁金屬氣味當中多了一份書香,黑黑油油的五金店和汽車材料行之間藏匿着兩家書店,一是浮光書店,一是詩生活。從前這裡比較有文藝氣息的店鋪是蘑菇,我每一次去赤峰街一帶蹓躂,都會進去買本《蘑菇手帖》,雖然我對裡頭人人身上穿的手中拿的都是他們的品牌不以為然。什麼東西都好,一旦有了擁躉而且還要搞到好像某種宗教團體,都會讓我全身都起雞皮疙瘩。我是厭惡宗教團體,不是厭惡宗教。真正的宗教,還是雅絲敏說得最好,真正的宗教,是你自己和上帝之間的事。所以我更喜歡像浮光書店這樣安安靜靜,在一條不起眼的巷弄裡打造自己安身的空間,樓下就是汽車材料行,店鋪門口大剌剌地沉甸甸地堆疊着機械零件,誰會想到樓上還有輕柔書香和咖啡香。去年六月正式開張,是赤峰街眾多文創據點之一。店名令人浮想聯翩,靈感也許來自吳明益那本好看的攝影專書《浮光》,但這也有可能只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

Advertisement

前世是七十高齡的老房子,曾任教職的店主陳正菁一直渴望擁有一家自己的書店,一次在赤峰街一帶亂走時,發現了這戶老宅,於是承租下來,再賦予它書的靈魂。樓下招牌那麼低調,打着傘走在雨中,稍稍心不在焉或者不夠眼尖,很有可能就會直直錯身而過。鐵花門和洗石子階梯都是台灣尋常的住家風景,二樓的鋼鐵樓梯、白色磚牆、挑高的空間和暴露在外的管線卻是洋味十足的工業風,中西合璧的結果就是一家既摩登又復古的獨立書店,設有安靜舒適的座位,良好採光一大部分來自天窗的自然光,明亮但不刺眼,稍不留心的話根本不會發現,對我而言這就是所謂的好設計。書架區又隨時可以用作講座和展覽的多功能空間。我第二次去時才發現書店後方,通往衛生間的方向,是個種滿盆栽綠意養眼的角落。前方陽台可以看見對面民宅鐵窗晾着顏色俗艷的衣物,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有礙觀瞻的景象,反倒覺得這樣很真,雅俗不但可以共賞,而且可以共生共存。

 

ADVERTISEMENT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