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這裡那裡】如果我不在圖書館

我已經分不清,到底我是因為波赫士呢,還是因為我本來就嗜書,所以才會喜歡在圖書館流連。現在回想起來,我之所以能夠在大學撐上四年,唯一原因就是大學的圖書館,裡頭藏書豐富,有好多讓我愛不釋手的珍貴初版,包括波赫士的著作,記得彼時常常拿在手上翻了又翻的是波赫士的最後一本書《地圖集》,它開啟了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期待,也是日後我在歐亞單獨旅行兩年的精神跳板。我也記得當年有人私下叫我幽靈,因為他們老是看見我孤零零一個人,心不在焉地在校園裡飄浮而過,彷彿不屬於這個塵世。聽到有人在我背後這樣說我,總是忍俊不禁,當時我一定是在往圖書館的路上。那個年頭,如果我不在圖書館,就是在往圖書館的路上。

Advertisement

我想像中的天堂就是一座圖書館——再也沒有比波赫士這句詩更能道出一個愛書人的心聲了。你可以把“圖書館”換成“電影院”,如果你是一個影痴。或者換成有你心愛的貓與你同在的家,如果你是一個貓奴。我懂了,所謂天堂,就是你能夠找到自己的所愛,以及能夠找到自己的所在。大學時代迷惘而不快樂,圖書館是唯一能夠讓我找到安放自己的地方。圖書館二樓還有一間電影資料室,我在那裡看完了所有的塔可夫斯基、所有的費里尼、所有的布紐爾、所有的戴力詹文、所有的伊力盧馬,小小的熒幕框不住我的夢的視野。我對那四年的大學生活毫無眷戀,唯一能夠掀起我無限懷念的,就是這座圖書館了。

所以這趟重遊獅城,老朋友問我有什麼特別想去的地方嗎,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Library@Orchard。烏節路是購物狂的天堂,要不是在IG上面看到有人分享照片,誰會想到繁忙熱鬧的鬧區裡,居然藏有這麼一處寧靜,又充滿了設計感的閱讀空間,而且完全對外開放,任人出入瀏覽打卡。然而這間圖書館吸引我的不是裡頭的藏書,而是那些書架設計,有的看似梯田,有的看似波浪,有人用“知識的海洋”形容它們,我聯想到的是腦波。一踏進去,左邊偌大一面,由一格格抽屜組成的雜誌牆,已經教我這個雜誌狂眼睛發亮。右邊開放式的閱覽區寬敞明亮,採光充足的玻璃牆可以讓愛書人休息眼睛,放任思緒在牆外的綠樹上棲息片刻。整間圖書館最漂亮的視角,對我來說就是三樓通往四樓的階梯上,可以往下俯瞰兩邊場景,愛書人乘著書本在全人類的腦波上沖浪;可以往上仰望一字排開,既私密又公開的閱讀區,但我更心儀書櫃與書櫃之間的單人座位,造型恍如蠶繭,讓孤僻的愛書人有自己的小小閱讀空間,像蠶寶寶一樣吸取精神養份,有一天,豐盈的心靈會破繭而出,開展想像的翅膀。

ADVERTISEMENT

(文/ 圖:野東西)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