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走進館聽故事3】雙溪威新村歷史文物館 村民捐獻私藏成亮點

作為全馬第一間新村社區的文物館,雪州“雙溪威新村歷史文物館”最令人感動的賣點,就是館內所收集的文物均是由村民主動捐獻,因此,文物館百分百展現了村民的昔日日常剪影。在每一個寫上捐獻者名字的標籤上,往昔的新村生活情節如電影般粉墨登場。

老公公老婆婆拄着枴杖,指着前方的文物跟孫兒說:“看,這就是我捐獻出來的,我以前用它……”對着文物訴說久遠的故事,兒孫們可是聽得津津有味呢。

Advertisement

陳有才示範如何利用早期傳統用來測量穀物的干冬(Gantang)來量米。

林忠禮捐獻的手動椰子刮板器/刨絲器讓人大開眼界。

還未踏入“雙溪威新村歷史文物館”,首先迎接賓客們的,是一堵畫上雙溪威新村發展歷史洪流的洋灰牆,還沒入館,故事就已掀開序幕。

雙溪威新村村長陳有才、八打靈再也市議員王友泰以及總導覽陳淑瓊熱情分享雙溪威新村那些年的故事,“我們的祖先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雙溪威,在這裡開啟新生活,他們在雙溪威落腳後以採錫礦和割樹膠為生,五六十年代聯邦大道開始啟用,帶動了雙溪威的經濟發展。

ADVERTISEMENT

“隨後我們有了一座從吉隆坡到巴生的火車中途站Seri Setia,附近又有工業區,再遠一些是Sunway及SS8的工廠區,雙溪威就是坐落在這麼一個有利的地理位置上。”

步入文物館,迎面是一道塗上藍漆的新村木屋,褐色框架的黃色木門及左右兩扇木窗,洋溢着濃濃的新村風情,這,正正是一間傳統的新村木板屋子呀!

原來,屋子主人在2019年拆屋重建,大門和木窗都不要了,於是問上了正如火如荼籌辦的文物館,於是這木門和木窗成了館內一景。大門兩旁則貼上了紅彤彤春聯,掛上兩盞圓鼓鼓的紅燈籠,散發出喜氣洋洋的氛圍,大門旁停放着一輛老舊腳踏車,一瞬間,讓人如同墜入六七十年代,熟悉的新村感覺油然而生。

這老舊的木門少說也有六七十年歷史,是文物館拍照打卡的一大亮點。

其實,文物館內的亮點多着呢!如樹膠業的膠片碾壓機、早期傳統用來測量穀物如米的干冬(Gantang)、舊式咖啡手動研磨機、舊式唱機、私家買米人牌照、家用的公雞碗等等文物超過600件。

1970年代的古鐘由成發鐘錶行捐助。

標籤捐獻者名字

其值得一提的是,館內所有展出的文物都是由村民捐獻出來,誠意十足。“我們在2019年慶祝新村70週年紀念宴會上,向村民發佈籌建新村文物館的消息,訊息一出,即獲得村民就熱心響應,將家裡的文物捐出。”

A村民搬來一台唱機,B村民交來一座古董鐘,C村民又把老舊的火炭熨斗送過來,“這是始料未及的,太令人感動了。”

其實,其中緣由可以理解,好比家裡有張祖輩留下來的裁縫機,雖然富有歷史價值,卻無利用價值,與其擱在那裡任其腐蝕毀壞招惹灰塵,倒不如送它入文物館,讓它展現文物的價值。

“我們也可以趁機教育下一代,增長他們的見識:原來呀,我的阿公和阿嬤就是用這一種要加入火炭的熨斗來熨燙衣服的!”

這是一個屬於新村、屬於大家的文物館,文物上標籤了捐獻者的名字,他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某個鄰居,某個認識的前輩,讓後輩認識往日的生活面貌,也令整個捐獻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真實感”教人心動

600件文物當中,最大件的文物是70年代的古董鐘和一個老婆婆用過的木櫃,最小的則是錢幣、郵票和鎖頭,種類相同的文物擺放在同一個區域,讓人對時代的發展與改變一目瞭然。

“村民捐獻的文物很快就填滿館內空間,陸續還有文物送過來,但基於空間有限,我們只能作出選擇,如果是重複的物件只好忍痛拒絕,如果不這樣做,它們也是落得被靜置在儲藏室裡的下場,等同浪費村民的心血。”

自從文物館在2021年12月開幕之後,吸引了不少民眾前來參觀。文物館體現的“真實感”最教人心動,因為眼前的物品曾經在某某人家中出現過,現今化身文物收藏在文物館。

此外,來自外地的社團例如適耕莊客家會館、福聯會等等也曾經組團來參觀,據瞭解,這一些社團或社區組織也想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設文物館,所以特地來吸取經驗和交流的。

雙溪威新村歷史文物館從零出發,經過大約2年時間的摸索,終於呈現出令人驕傲的成績,的確值得加油鼓掌!

每當看見老公公老婆婆,在兒孫的攙扶下拄着枴杖,一件一件細心觀賞眼前的物件,然後一邊告訴身旁的後輩:“這是我以前用過的,它是……”這一個畫面,光想,就教人動容,而文史館的使命也圓滿達成。

陳有才村長(左起)、王友泰市議員以及陳淑瓊熱情分享雙溪威新村那些年的故事。

文物館極力推進的永續發展概念,因此在最後一個展區展出環保創作。

力推永續發展 培養愛物惜物觀念

除了教導後輩認識新村歷史故事,文物館也想帶出環保訊息,培養孩子們愛物惜物的觀念。

王友泰市議員說,村民把文物捐獻出來之後,都會帶後輩來參觀並且向他們訴說當年的故事,“從上一代的分享中,我們特別能夠感受到他們愛物惜物的那份心,而當長輩向後輩訴說當年的情景,也會影響後輩對物件的珍惜。”

王友泰也提及,文物館計劃透過視頻來提高下一代對文物的瞭解,把文物的資訊更加完整的呈獻出來,繼而提高下一代的興趣。

陳淑瓊指出,從小培養孩子珍惜手中擁有的東西,不是說東西一壞就要丟掉購買新的,到來參觀時,長輩們都會帶出這一種訊息,這是課本無法教的。

末了,她說:“這也是我們極力推進的永續發展概念,希望這概念可以從文物館出發,繼而帶來更深更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最後一個展區展出環保創作。”

義工各司其職 齊心協力打造

村委村民群策群力,耗時約兩年將文物館打造起來!

雙溪威新村村委會在2019年慶祝新村70週年紀念宴會上,宣佈了籌建新村文物館的意願後,隨即成立了籌委會展開一連串的工作,他們各司其職──一些村委負責硬體設施建設,一些負責檔案整理,一些則負責收集村民文物。

文物館籌委會的團隊都屬於義務性質,雖然沒有專業的室內設計,在文物展示上或無法帶來更加靚麗的門面,但貴在大家共同努力,將文物館從零到有親力親為地打造出來。

“這個位址以前是市議會的廢棄停車場,有時還會淹水,但這都不是問題,在申請獲得批准之後我們清理積水、髹漆、油地面漆等等,全都是義工們一起進行。只是一些比較專業的工作例如安裝冷氣則需要借助外力。”收集回來的文物,也是由義工們清洗,抹乾淨後歸類在文物專屬的區域。

唯一可惜的,是一些損毀的文物因缺乏專業人員去維修和還原,因此在處理乾淨後只能擺放作為參觀用途,無法具體的將該件文物的用途展現在來賓眼前。

有朋自遠方來 帶往文物館參觀

有朋自遠方來必帶來參觀,雙溪威新村歷史文物館是村民的驕傲!

陳有才村長說,自從文物館對外開放以來,這裡就等同村民的“落腳處”,“只要有朋友來訪,村民就會把他們帶來文物館,透過各種文物和照片,給朋友們講述雙溪威的故事。”

村長形容,這裡無形中成為了村民的“歸宿”,文物館建成了,村民有了一個對外介紹新村的驕傲理由。

“他們把朋友帶過來,看看文物說說笑笑,我們見了也感覺欣慰,這是最親民、最貼近新村的做法。”

村長補充,朋友們參觀過後還可以順道一嚐雙溪威新村道地美食,到街上走走,看看壁畫,度過美好時光。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