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走進館聽故事2】泰和堂民俗文化館 館主化腐朽為神奇

泰和堂民俗文化館新進了一位“寵妃”,是從1986年結業的舊戲院“金城戲院”搬回來的一台播映機,原本無法操作的播映機經過黃永康數個星期的維修後,竟然奇跡般的“起死回生”可以播放影片了,坐在也是從金城戲院搬回來的紅色戲院椅子上,一邊聽着夾帶播映機轉動影片帶時發出的嗚嗚機器聲,一邊觀賞銀幕上泛黃的無聲畫面,瞬間把觀眾帶入舊情懷裡。

“泰和”及“黃泰和家用定衣洋貨發客”的牌匾,當初腐朽得厲害。

Advertisement

原本無法操作的播映機經過黃永康巧手維修後,竟然奇跡般可以播放影片了。

“寵妃”播映機目前可以說是“泰和堂民俗文化館”的鎮館之寶,當初被大陣仗的搬回來時,完全無法操作,只具備觀賞的價值,無法帶給觀眾播放影片的視覺體驗,文化館創辦人黃永康容忍不了這種情況發生,於是,他利用行動管制令下無法接待訪客的當兒,把自己關在館內天天拿起維修工具,對着播映機亂修一通。

“有一天,它竟然投影出一閃一閃的畫面,哇!當時的那種興奮,是筆墨無法形容的。”回憶當天的成功,眼前的黃永康講到精彩處口沫橫飛,手舞足蹈,就像回到當天的場景。

的確,他是有點小聰明,而且手巧得很,舉凡搜羅回來的舊物品,在別人口中是“破銅爛鐵“,但在他眼中卻是無價之寶,費盡心思自行摸索修理之後,統統變作具備文史價值的物品,化腐朽為神奇。

ADVERTISEMENT

這值得一提的“神奇”包括了寫上“泰和”的黑底金漆牌匾,雕刻着“黃泰和家用定衣洋貨發客”的木板、理髮院的躺臥式木椅、煉金用具、舊式麥克風等,對了,還有一輛1956年出產的古董車。

坐落在芙蓉甲必丹譚揚路的百年老店屋“泰和堂民俗文化館”,地點靠近芙蓉文化街,也是一條百年老街,周遭可見到歷史建築如百年古廟列聖宮和萬裕利酒莊,白色的建築物在二十年代是洋貨店,四十年代為藥材行和餅家,在千禧年前後則成雜飯店。

黃永康在2018年年尾租下這一間空無一物的白色建築時,原本打算發展文創事業,專門售賣土產和手工作品,由於資金有限,因此所有修葺工程都是自己一手一腳扛起來,從最基本的接承電線、燒焊、水泥、髹漆到維修,他既是老闆也是員工。

文物自動找上門

後來一次機緣巧合,也或許是冥冥中註定,他在裝修時爬上二樓,發現了“泰和”及“黃泰和家用定衣洋貨發客”的牌匾,“這兩個牌匾都腐朽得厲害,我決心把它們修好,恰好在那時,因為工傷不能做粗重工作,我就安靜的將牌匾修好。”

當修整好的牌匾重新掛在牆壁上,奇跡就發生了。“文物自動找上門!”黃永康睜大了眼睛說。

“我們這裡有老人家過世了,留下一些舊物,你要過來看一看嗎?”“我們的房子要拆了,你過來看看有沒有什麼適合的”,一通一通的電話,或親自或通過朋友介紹打了過來。

“我當初是要做文創的,結果,到後來變成收集舊物品的文化館。蒐羅舊物,也不是每一件都適合,我只是收集屬於芙蓉,或者與芙蓉有關的文物。我的心願是將屬於芙蓉的文物留在芙蓉,如果我們不要,說不定就被外人收購去啦!”

到處都是打卡點

蒐羅回來的舊物,或許已經腐朽不堪,或許無法操作,但經過黃永康的一雙手,一一還原當初的面貌。就好比理髮院的老舊躺臥椅,取回來時已經是半個跛子,但黃永康又敲又釘,還原原貌,五十年代的古董汽車,又是補泥,又是噴漆,如今插上鑰匙一轉,汽車引擎嘟嘟嘟的響起,還亮起兩粒又圓又大的車頭燈。

“我用心的還原每一件物品,因為這裡展出的不是破銅爛鐵,而是代表着芙蓉出現過的文物。我也希望文史館是屬於動態的文史館,例如參觀者可以重溫舊時在戲院看戲的感覺,可以玩一玩舊時代的玩具,坐一坐理髮椅子,體驗老阿公老阿嬤年輕時理髮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泰和堂民俗文化館到處都是打卡點,黃永康希望能做到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可以來拍照打卡,因為這樣才能夠吸引他們,繼而對舊物產生興趣及瞭解,同時,黃永康在導覽時還會與來賓互動,增添參觀的樂趣。

“否則進來看到的是一堆一堆生銹的爛鐵,哪能吸引他們產生興趣並深入瞭解呢?”也因為這個緣故,許多小朋友來參觀之後都不願意離開,他們會拉着父母衣袖,偷偷說:“這裡好多東西看,好多東西玩,可以再留一會兒嗎?”

自己動手製零件

舊物品賦予新生命,老東西具備歷史價值,留得下來就是一個寶!

聽黃永康訴說還原金城戲院播映機的故事非常有趣,尤其講到播映機成功出現畫面時,更是七情上面,但當中的血淚又有多少人瞭解?

“那幾個星期滿地都是維修工具,到處骯骯髒髒。我對播映機這種物品完全沒有概念,更甭說維修,在沒有辦法之下我開始去讀懂光學原理,去瞭解畫面是如何經過光投射在銀幕上。由於播映機是我購買回來,因此任我怎麼拆都不感壓力,於是,我拆了試,不行再拆,不擔心會弄壞,也許是因為它原本就是壞的呀!”

零件壞了,市場上根本尋不着替換的,黃永康只好動手製作零件,“生銹的齒輪、硬化的皮帶,這些市面上已經買不到啦,沒辦法就DIY吧,任何可以替代的零件都被試過,其實,也曾經想過放棄,但隔了幾天,又自自然然的拿起修理工具,再次埋頭苦幹。”

“這是五六十年代英國生產的播映機,他們有本事生產,今天的我怎麼可能沒有本事修理呢?說不過去吧。”

電路問題解決了,鏡頭問題又來了,於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最終,電影開麥拉!

夜來香?是年代久遠的裝糞桶。

五十年代用以裝藥粉的豬膽樽。

古董車滿載回憶

小小空間擠入2000種不同類型的文物,分門別類更易瞭解!

在泰和堂的雙層店屋裡,收集了2000個不同類別的文物,大至1956年生產的Austin Morris汽車,小至如鉛筆頭般大小用以裝藥粉的豬膽樽,還有各種知道是什麼但卻叫不出名字的文物。

為了方便人們參觀,各種文物都經過細心的分門別類,從進口的戲院區,後方是“新成員”──一輛擁有至少40年車齡的冰淇淋三輪車。其他還包括藥材店、餅家、金飾打造、電器工程、老電力、理髮院、兒童玩具、裁縫區、唱片音樂、書報社、眼鏡店、永光印務局……每一個區的文物都爭相為來賓說故事。

“車牌BD1959的汽車其實是我叔公的汽車,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叔公每逢臘月二十七,都會載我母親到市中心購買年貨,姑姑還會給我添購新衣服,每一次的回程,車後是一箱箱的年柑、鮮花、餅乾。這都是我童年的美好回憶。

“五十年代用以裝藥粉的豬膽樽是一名已過世的老婦所留下,我收集回來也不懂得是什麼,多虧一名來參觀的老中醫師告訴我。老婦人還有許許多多尚未開封的中醫成藥,她住在郊外,擔心兒孫夜裡發病,所以買回家收着。這,表現出老婦人對兒孫的關愛呀!”

車牌BD1959的汽車是黃永康叔公的汽車,裝滿他的童年回憶。

舊式油印機。

理髮院的老舊躺臥椅,回來時已經是半個跛子,經黃永康又敲又釘,還原舊貌。

文物越來越少見

文物越來越罕見,市場上買少見少!

黃永康指出,現今市場上越來越難找到文物,“以前是文物找我,現在卻是我主動出擊找尋,才短短幾年改變真大。“

文物少見的原因包括收藏家把文物收藏起來不賣,再者是舊新村上一輩人離世後,家人把老人家的東西清理後不知道如何處置,於是交給識貨之人,而今上一代人也多已離開,留下的舊東西已不多見了。

黃永康示範舊式的打金器具。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