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草草療事】葉似琵琶 又像驢耳 枇杷清肺化痰止咳

(吉隆坡訊)枇杷非琵琶,琵琶屬樂器,枇杷屬植物。葉似琵琶,又像驢耳。

Advertisement

枇杷原產於中國,其栽培歷史可追溯到周朝。到漢代時,枇杷已成為主要的花果樹。枇杷果營養豐富,果味清甜多汁,吃過愛之。枇杷葉清肺止咳,和胃潤燥,肺胃常藥。枇杷核亦有作藥,疝氣瘰癧是妙藥。

在國內,人人喜愛,更是想盡辦法只為找一棵枇杷樹種家中,可惜!平原難見開花結果,無法得到清甜果實品嚐。枇杷喜在寒冷地區容易開花結果,適合高原種植,常有枇杷果吃。

ADVERTISEMENT

狀似琵琶 以音訛音

枇杷名稱的來歷,可能與漢朝張騫有關。張騫出使西域,把西域樂器琵琶帶入了中國,人們發現枇杷葉子的形狀酷似琵琶,故以音訛音,就給它取了“枇杷”這個名字。

《本草衍義》說:“枇杷其葉似琵琶,故名。”枇杷古時又叫“蘆橘”,唐詩中有:“蘆橘為秦樹,葡萄為漢宮”之句。現在中國廣東省一些地區仍稱枇杷為蘆橘。

枇杷為薔薇科植物,秋末冬初開花,夏季結果。屬於常綠小喬木,樹高3至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

《群芳譜》曰:“枇杷秋蔭,冬花,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他物無與類者。”關於枇杷這種花果俱美的觀賞樹,《圖經本草》曰:“木高丈餘,肥枝長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實。”

《花鏡》也記載:“枇杷一名蘆橘,樹高一二丈,葉如琵琶,又如驢耳,背有談黃色毛。枝葉婆娑,凌冬不凋。秋發細蕊成毯,冬開白花,來春結子,簇結作毯,微有毛,如鵝黃小李。至夏成熟,滿樹皆金,其味甘美。”

營養與藥用

果肉絞汁護膚美容 花加蜂蜜感冒消失

枇杷果

味甘、微酸,性涼。有和胃、清肺、潤燥、止咳、降逆之效。用於治療肺痿咳嗽吐血,陰虛肺燥,胃陰不足、咽乾口渴病症。《食經》:枇杷“下氣,止噦嘔逆”。 《日華子本草》說:枇杷“治肺氣,潤五藏”。

枇杷果肉

含醣類、脂肪、釬維素、蛋白質、果膠、鞣質及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礦物質等。其中胡蘿蔔素的含量在水果占第三位。

除鮮食外,還可以糖漬、蜜餞,製作果醬和煮粥等。枇杷果含豐富的胡蘿蔔素,可提高人的視力,保持皮膚健康,促進胎兒發育;所含的蘋果酸,又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故是理想的“藥食”兩用果品。

此外,枇杷果還可作為護膚美容之品,取新鮮果肉絞汁,每日早晚塗面,10分鐘後用清水洗淨,有去皺增白、潤澤顏膚的作用。

核含有劇毒 按量服用

中醫藥用部分是枇杷葉

認為枇杷葉味苦,性平。止咳化痰,和胃止嘔。枇杷葉含皂苷、苦杏仁苷、枸櫞酸鹽等成分,其中苦杏仁苷可分離出氫氰酸和水解產生的苯甲醛,前者有顯著的止咳、止痛作用,後者則有抑制消化酵素的作用,防止發酵。實驗證明,枇杷葉的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等。

中醫認為,其葉能清肺下氣,治熱咳、止欬逆、淋症、傷風感冒等。李時珍曰:“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為下氣之良品。肺熱咳嗽甚效,故虛勞咳嗽多用之,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臨床上常用的枇杷膏、枇杷露、川貝枇杷露等清肺止咳藥,都是用枇杷葉加其他藥物配製而成的。

枇杷花

含揮髮油,低聚醣等成分,主治傷風感冒,頭痛,咳嗽痰血等。民間常用花加蜂蜜一起蒸食,治療傷風感冒。

枇杷核也有祛痰鎮咳作用。 《綱目拾遺》記載:枇杷核“治肝有餘諸證,氣實者可用”。

《本草再新》記載:核能“治疝氣、消水腫、利關節、治瘰癧”。但枇杷核因含有劇毒成分氫氰酸,不可亂用,應按照規定的方法炮製加工後,按量服用。

臨床應用心得

風熱肺燥咳嗽 枇杷葉水煎服

患上咳嗽,人人皆懊惱!臨床診治咳嗽患者,治療上說易也行,說頑固也可以,患者往往在飲食上沒有戒口,就搞至咳嗽時發時止,甚至百日咳嗽不停,常見患者反復多次復診治咳嗽是常事。

所以我常套一句話:“進門聞咳嗽,醫師眉頭皺”。咳嗽不是治不好,而是患者輸給一張貪吃的“嘴”。咳嗽只要分清類型,叮囑患者飲食注意,辯證用藥配伍就效如桴鼓。

因此,我對枇杷葉的臨床應用頗有心得:針對肺熱咳嗽、痰多、氣逆、咽癢、口渴等。

常用方:枇杷葉10克、龍脷葉10克、杏仁10克、川貝6克、吊蘭10克、千日紅10克、白鶴靈芝12克、黃芩10克、前胡10克。水煎服。輕者1至2劑,重者2至4劑。

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

另外,一般流行感冒治療後,各症狀消除,只留下後遺症之一就是咳嗽。這種咳嗽特點是:每次咳時,痰並不多,也不太劇烈,但胸及喉間似有凝聚痰液,咳之不盡,有時呈黃色而粘稠,有時出現淡白色粘痰;嚴重時會有痰喘的聲音。這情況中醫稱為“風熱肺燥”所致,西醫無以名之,統稱為“過敏性咳嗽”。

對這一類傷風感冒後的咳嗽,用枇杷葉效果非常理想,因為它對清除該類痰液有一定作用,中醫稱為:清肺化痰止咳,是中醫治咳的常用之藥。

枇杷是十分常用的中藥,其所含成分物質,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有:止咳、平喘和祛痰;有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製作用;所含熊果酸有明顯抗炎、消炎作用。 

溫馨提醒

胃寒作嘔不宜服用 去毛不淨引發咳嗽

枇杷果雖然營養和藥用價值高,但不能吃太多。 《本經逢原》稱枇杷“必極熱,乃有止渴下氣潤五藏之功。若帶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滿泄瀉。”故在食用時,應選擇已熟透的枇杷。另外,吃太多枇杷,會發痰熱病患,有損健康。

寒痰咳嗽及胃寒作嘔者不宜服用枇杷葉,《本草經疏》說:“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並忌之。”此外,枇杷葉的背面絨毛很多,用時應刷去用布包起來入煎,如去毛不淨,可引發咳嗽不已。 

草藥小秘方

葉入藥需去毛 防刺激咽喉

1.肺熱咳嗽枇杷葉15克、桑白皮12克、黃芩9克、水煎服。

2.胃熱嘔吐枇杷葉、盧根、竹茹各15克,水煎服。

3.急慢性支氣管炎枇杷葉、魚腥草、百部各12克、陳皮6克,水煎服。

4.疝氣疼痛枇杷核、荔枝核各10克,搗碎,水煎服。

5.瘰癧枇杷核適量,研成粉末,用熱酒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使用注意:胃寒嘔吐和風寒咳嗽者忌用。枇杷葉入藥時需去毛,以防刺激咽喉而致咳。

 

枇杷(薔薇科)小檔案

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 nb.) Lindl.

別名:枇杷、杷葉、枇杷果、盧桔、蘆橘。

藥用:葉、果實、果核、花。

用量:葉每用6至15克;枇杷果30至60克。

性能:果:味甘、微酸,性涼。和胃,清肺,潤燥,止咳,降逆。

葉:味苦,性平。止咳化痰,和胃止嘔。

主治:果:肺痿咳嗽吐血,陰虛肺燥,胃陰不足,咽乾口渴。

葉:支氣管炎,肺熱咳嗽,胃熱嘔吐(或妊娠嘔吐),呃逆,百日咳,預防流行性感冒。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