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好玩明周刊副刊

【自遊自在】尋味浮羅池滑

离开槟城前,破了我们在槟城旅行所设的规矩:这里选择那么多,每天要吃不同的食物,也绝不回去吃过的餐厅。结果我们乖乖再回去这家叻沙档口,这次一人要了一碗。

曼谷巷的老房子,构成一条街道的闲适。

Advertisement

浮罗池滑(Pulau Tikus),根据马来文直译就是老鼠岛,懂得闽南话,就能听出其中联系,槟城闽南人多,这也反映在口头的翻译语言里。不懂得方言,也就失去了打开一条街道的其中一把钥匙。

但这个地方又不是岛,据说过去附近有个形似老鼠的小岛,因而得名,也有一说这里曾经鼠辈横行,反正我来过好几次都没见过老鼠。

这街区距离槟城乔治市约四五公里,一直以来都是欧亚和娘惹族群的聚集地,生活机能颇为完善,现在中产气息依旧浓厚,忙碌里也能透出闲适。附近也有不少外国人喜欢入住的面海公寓,还有暹罗佛庙、缅甸庙和教堂,其中最漂亮的一条街就名为曼谷巷,挤满了漂亮的老别墅,在三十年代吸引不少泰人定居,这让我想起加东的如切,新旧交叠,文化多元。

浮罗池滑巴刹外的壁画生动有趣。

ADVERTISEMENT

炭烤曼煎糕 手作Putu Mayam

街区的中心是浮罗池滑巴刹,这小型,但整齐干净的巴刹,在当地被称为富太巴刹,货品或许比其他地方贵,但胜在精致,食材选择多,逛起来也舒服,因此也深受槟城大厨们的欢迎。

各流动美食摊子和咖啡店,紧贴着巴刹而生,一早就热火朝天,香气逼人。我们深谋远虑早制定了策略,每样只买一小份,每人分一小口,这样一个早上才能吃下十几种食物。有“家强曼煎糕”,依旧用炭烤,它不止是曼煎糕而已,而是由童年经时光之门跋涉而来的曼煎糕,我和这样的滋味暌违了将近40年。食物,可以比人更长寿,更耐得住岁月侵扰。

还有手作的Putu Mayam,新加坡的Putu Mayam大多是工厂货,味道和口感冷冰冰,难吃之极。这家除了白色米粉团,还有用班兰汁制成的淡绿色版本。看印度小贩利用古老的器具挤出一捆捆的Putu Mayam就很疗愈。看我感兴趣,小贩还问要不尝试挤挤看,在这里顾客和小贩之间的关系更像是街坊或朋友,可以即兴,无需提早安排,人情味也在交易中。

用炭火煎烤的曼煎糕有童年的滋味。

在新加坡已经绝迹的手工Putu Mayam。

浓香娘惹叻沙 食过返寻味

走到一家躲在咖啡店里毫不起眼的叻沙店,名为Granny Q Lemak Laksa。眼熟,突然记得读过一篇新加坡媒体的报导,专门谈及这家小店。Granny Q是家新店,开业才一年多,机缘巧合之下被新加坡高级美食集团看中,先以Pop up的形式登陆狮城,然后再开实体店。

我们三人,来自不同城市,成长经验截然不同,各有各习惯的口味,但都喜欢这碗叻沙。汤汁浓郁的椰奶里融合了各种香料的精华。厨艺其实就是手艺,需要精准和经验,风马牛不相及的十几二十种食材,并以刚刚好的份量和火候,烹煮出无法挑剔的味道。

喜欢有难缠的根,能在心田里生长。离开槟城前,破了我们在槟城旅行所设的规矩:这里选择那么多,每天要吃不同的食物,也绝不回去吃过的餐厅。结果我们乖乖再回去这家叻沙档口,这次一人要了一碗。

Granny Q的娘惹叻沙,深受新加坡人青睐。

(文/ 圖:葉孝忠)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