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老城市 新靈魂】上篇 大山腳 擁抱變化 打通經脈

大山腳市區伯公埕與週邊地區,是大山腳的心臟地帶。市民、遊子及遊客,必到此品嚐傳統老味道,及感受濃濃的市井文化。

歷史悠久的玄天廟、市區老巴剎、傳統美食、老行業、雜貨鋪……人們熙來攘往,在老街區來回穿梭,人聲、車聲、貨物推車的滾動聲,此起彼落。儘管雜亂,但交織出的這股喧鬧,就是大山腳這個老區的味道。

Advertisement

如今進入後疫情時代,俯瞰大山腳這座老城市的玄天廟重開在即,伯公埕提升與美化工程,預計今年底竣工;市區週邊的老店屋,開始冒出新興商業模式,走年輕路線的咖啡館、藝術坊、小食館、蛋糕甜品店陸續開,生意線上線下兩結合,開闢了新的生存之道,也賦予這個城市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慢慢的蛻變新生。

邁入後疫情時代的大山腳市區,在修復玄天廟及提升伯公埕兩大工程完工後,能否華麗轉身,令人期待。

大山腳伯公埕美化工程預計今年杪竣工,將刺激周邊經濟與帶動人潮。

兼顧樂齡年輕人 傳統雜貨店接軌新科技

ADVERTISEMENT

一場疫情過後,大山腳市區傳統的生意模式也被迫轉型,年輕人開始進駐老區創業,實體店與線上營銷齊頭並行,也吸引更多年輕顧客群,將危機變革為契機。

在武雅拉雅路的榮盛(祥記)雜貨店東主顧國榮手足三人,是老店第三代接班人。在新常態下,這間雜貨店也嘗試改變營業方式,除了做傳統門市生意,也放手讓下一代策劃在線上售賣乾料,希望做到線上線下同步,即滿足老顧客上門選購的需求,也開拓線上市場的新路。

疫情前,榮盛(祥記)雜貨店只以現金交易,疫情爆發後,顧客多使用電子錢包過賬,連樂齡的顧客也學會了。這一轉變,徹低打破了傳統老店的營運方式,而與科技接軌,卻也在嚴峻的疫情底下,讓傳統業者看見了新的曙光。

榮盛(祥記)是大山腳市區碩果僅存的傳統雜貨店,一場疫情啟動了新的生意模式;左起為顧國榮、侄兒顧廉胤、姐姐顧慧和和哥哥顧國有。

顧國榮說,在行動管制令期間,市區一些老店已翻新,陸續有新店開張,為老街區注入了新元素。他希望日後市區能復辦宗教及民俗慶典,挾著街邊美食的名堂,及大山腳友善和藹的人情味,吸引人潮回流,招引更多商家注資,進而創造商機。

“一旦有越來越多年輕商家,選擇在大山腳市區創業,這個小鎮就會越來越年輕化,並且多元化。”

盼改善環境衛生

他也期盼州政府與民間組織攜手,改善環境衛生及加以美化,讓邁入後疫情時代的大山腳市區,變成一個百花齊放的熱點。

無論是生意模式或社區發展,保留傳統,注入年輕化的新元素,在顧國榮看來,兩者不會產生沖突,反之可滿足各階層的需求。比如保留市區老巴剎,加以提升及創新,可進一步推動大山腳的經濟發展。

“老街區應該轉型,向檳島吉靈萬山巴剎看齊,那里設有停車場、濕巴剎、電梯等公共設備。伯公埕的提升與美化,將帶動外州商家前來注資,同時引進更多年輕化的元素,比如開設咖啡屋,或將老屋變成民宿,吸引年輕人到大山腳遊玩。”

鄭均揚(左)與王瑋宣帶着對藝術創作的理想,在大山腳市區努力耕耘一畝新田。

荒宅轉身飲食地 藝術坊滋潤了T Place

因為喜歡老區的味道、租金不貴,地點又靠近大山腳地標─伯公埕,讓兩名年輕的藝術工作者決定在T Place設立工作室,及創立本區首間提供繪畫、陶藝、手工蠟燭及肥皂課程于一體的《藝坪坊》。

T Place位於大山腳橫街(Jalan Arumugam Pillai),這里原是一排荒廢的老宅,早前被財團買下後,改造成時尚高檔的飲食商圈,近年已成為年輕人和網紅的打卡勝地。

同為26歲的鄭均揚與王瑋宣,畢業自檳城赤道藝術學院。兩人去年便想創業,但疫情來襲打亂了計劃,兩人先開網課教授繪畫,這筆收入之後成了兩人的創業基金,去年12月開了《藝坪坊》,線上課依舊沒落下,學員人數不斷增加。

鄭均揚了解要以藝術為賣點,在大山腳仍屬冷門生意,一開始反應不太好;但從第3個月始,在學生宣傳下開始起了變化。如今5月的課程幾乎爆滿,學生有來自檳島、亞羅士打及柔佛,累計人數上百人。

“我們的學員以媽媽級和上班族居多,有人會趁接送孩子的空檔前來,也有人想通過藝術創作放松心情。我們的課程需提前預約,一堂課大約1至1小時半,有附送免費咖啡。”

他預見未來大山腳市區在文化藝術推廣方面會更進一步,並感染更多人愛上藝術。他認為,大山腳文化藝術節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年輕人參與及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華,藉此提升大山腳的文化素養。

王瑋宣也希望透過《藝坪坊》的課程,為更多人提供不同的藝術體驗,同時吸引更多外地人前來大山腳,重新為老城增添新活力。

謝亞平引頸長盼早日搬回伯公埕營業,那里有《奕記》三代人的回憶。

易文祥希望伯公埕未來能發展成新景點,提升後租金漲幅不應太高。

賣幾代人的美味 小販要讓伯公埕再興旺

過去2年,伯公埕大整修,新冠疫情大爆發,令小販生意嚴重受挫,有者遷至新址探尋出路,有者忍痛結業;如今疫情回緩,人潮回溫,小販經歷艱辛的過渡期後,正滿心歡喜期待伯公埕恢復往昔的熱鬧與興旺。

奕記咖啡第三代傳人謝亞平(58歲)和廣西福建面第二代傳人易文祥(70歲)異口同聲說,一旦完成百年修繕,伯公埕“原班人馬”的小販若重返原址營業,將能重拾往昔熱鬧的情景。

謝亞平的祖父從中國南來,是伯公埕開埠後的第一批小販。其祖父先是賣牛肉粿條湯為生,後來才轉賣咖啡,《奕記》這百年老字號,如今已傳至第三代人。

謝亞平期待重返謝氏祖傳三代的老地方營業,倘若租金大幅調漲,他打算和其他小販合租,共同分擔租金。

易文祥希望,伯公埕未來能發展成新景點,而不是商業化的小販中心,租金也不應大幅調漲,小販們遷移時已耗費上萬令吉,且疫情管控下生意也大不如前。

“伯公埕小販賣的是幾代人的古早味美食,如果換成快餐店、珍珠奶茶,伯公埕沒了古早味,便失去了意義。”

設在安清巷的Joie N Xuan Pastry 烘焙店,一週只開3天招待顧客。

李芯卉和林桐軒推出的客制化蛋糕,線上線下吸引了許多年輕的顧客群。

蛋糕甜品小清新 創意烘焙香味繞安清巷

去年4月,李芯卉(27歲)和搭檔林桐軒(28歲)租下一家老店改造的小店面,就在大山腳安清巷開設了Joie N Xuan Pastry烘焙店,線上接單客制化蛋糕,線下一週開放3天讓顧客在店里品嚐美味蛋糕和甜點,生意火紅,也吸引許多年輕人在週末開始走入這個老區,平添了一股小清新。

李芯卉在台灣修讀酒店管理及烘焙課程;林桐軒曾在台灣及英國的蛋糕店工作10多年。開始創業的第一年,兩人透過臉書及IG宣傳,創意又獨特的客制化蛋糕,使到訂單紛至沓來。

由於線上訂單接不停,人手不足,因此實體店只在週五傍晚6時至晚上10時,及週六和週日下午1時至晚上10時,開放給顧客在店里享用蛋糕和甜品,如提拉米蘇、迷你水果可頌及法式水果塔等。

沒開店的日子,兩人就躲在廚房里,忙着設計與制作客制化蛋糕及甜點,客制化蛋糕需在一週前下訂。一到週末,小小的店里坐滿了客人,打卡者也不少。

為何選在老城區開業?李芯卉說,在老區做生意,有一種懷舊的情懷,客量完全不成問題,只是停車位不足及外勞過多的情況,值得關注。

“未來希望會有更多新店入駐,讓老城區重新熱鬧起來!” 除了烘焙店,安清巷目前還有一家韓式烤肉店,據悉5月會有新店開業,相信將會吸引更多人潮。

報導/ 陳玉燕、鄭智鍵

攝影 /林聯興、陳玉燕、鄭智鍵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