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翱翔天際】歷史的傷口:消失的一天(中)

接續上篇文章,繼續談六四事件這歷史的傷口。

前文提到,這一震驚全世界的大事,其起點實為八十年代初,由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何這樣說呢?答案是因改革開放後,伴隨着市場經濟帶來的巨大財富,導致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幾乎遍地黃金,財富大量積聚。但因為改革開放屬於半吊子的改革,並未觸及政治及司法制度,致使國內缺少獨立監督機制的弊端依舊存在,令得腐肉必生俎蟲,無監督的權力在利益面前必然腐化的情況出現。

Advertisement

為此,改革開放後隨着財富而來的舞弊遍地,各種官方倒賣活動(簡稱“官倒”)屢見不鮮,掌握權力者運用權力來低買高賣甚或是壟斷產品進出口,造成圍着當政者周邊的朋黨集團極巨膨脹,此種現象引得隨着財富積累而逐漸升高的民智大量不滿,開始壯大的中產階級勢力在有了餘裕去關心政治的背景下,產生了民怨沸騰、開始將不滿表達出來希望當政者深化及加速改革的願望。

另外,除了上述內在因素,在改革開放後整個八十年代中後期,也是席捲全球的民主化浪潮大爆發時代,極權統治開始在世界各國退潮,鐵幕逐漸打開的情況在全世界屢見不鮮,信手拈來在那個時期開始拋棄獨裁,逐漸走向民主自由的就有台灣、東德、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這自然讓中國國內對政權益發不滿的民眾有了念想,認為中國也走到了拋棄一黨專政的時刻。

尤其當時國內氛圍隨着改革開放而逐步寬鬆,使得外國前衛進步的思想、文化及知識大量湧入,對依舊保守的社會帶來了巨大衝擊,尤其是對於渴求進步、改革的年輕人,更是有極大的誘惑,開始在中國形成了崇拜西方文化及制度的風氣。對此,鄧小平就曾公開警告主張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資本主義和多黨制度,將意味損害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可見當時共產黨已感到威脅及開始警惕。

隨着官方對於此種風氣明顯抗拒,且改革步伐始終緩慢,也僅限於經濟及商業形式上的改革,也受到世界各地爆發的群眾運動影響,學生在1986年尾開始發起抗議活動,旗幟鮮明地反對改革開放步伐過於緩慢。其中參與示威遊行的學生所提出的訴求中,就包含了經濟自由化、民主、法治、三權分立等要求,且這一開始僅在湖北、上海等地的抗議,很快就隨着各地學生串聯而蔓延至全國各大城市乃至執政中樞北京市。

ADVERTISEMENT

定義為意圖推翻共黨統治

對於這些大學生竟敢公然遊行示威,這令到中共中央領導階層感到驚慌,並開始嚴厲指責抗議學生試圖煽動文革式的動亂,將其定義為意圖推翻共黨統治的運動,以敵我分明的態勢將學生們擺到了敵人的位置上。

隨着被稱為“86學潮”的學生運動被共黨強硬手段鎮壓、平息下來後,黨內就藉此開啟了另一輪的權力鬥爭。時任中共總書記、被視為改革開放路線執行者的胡耀邦,就被中共內部的保守派指責及抨擊,稱其對學生抗議活動的態度過於軟弱,造成學生們越發肆無忌憚使得局勢差點失控,被指為沒採取適當措施而引起社會動亂的主要負責人。被大力譴責攻擊的胡耀邦,於1987年初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黯然隱退。

在胡耀邦辭職後,取得上風的中共保守派“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左傾運動,並對此前胡耀邦秉持的觀點,如政治自由化進行強力打壓,使得政治環境再度封閉起來,試圖一次過將胡耀邦打為罪人以推翻改革開放路線。但胡耀邦因此也獲得中共內部改革派人士、知識分子以及學生們歡迎,將他視為改革中國的標誌。此項打壓改革派的黨內運動持續了約半年,直到接任代總書記的趙紫陽說服了鄧小平,加上鄧小平本身就是抱持中國必須改革(但不是全面改革)的信仰者及提出人,進而在1987年中結束了上述的左傾態勢。

“86學潮”可說是六四事件的“前因”,其不單止是首次大學生因追求民主自由而上街的學潮運動,更促使胡耀邦這位改革派重要舵手因學運而倒台,使他成為了學生們心目中的偶像。而胡耀邦在兩年後逝世,就正式為六四事件拉開了帷幕。文長所限,下期再續!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洪偉翔)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