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繼承祖業創新猷(4)之搖搖冰和客家小食店】天然食材入冰 一匙入口換清凉

很多時候,孩子們延續父母親創下的美食基業,是因爲不想眼睜睜看着父母親一輩子的心血被遺忘或埋沒,畢竟一道美食的出世,或許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的成果,孩子毅然扛起傳承使命,不但要把它做好,還要精益求精,不枉父母親的一番辛勞、栽培和託付的重任。

巴生班達馬蘭大街55號搖搖冰的黃宏達及永安鎮客家小食店的馮鈺凌,就是其中兩位不想媽媽的味道被消失在美食版圖的新一代守護者,用心料理全力經營務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打造屬於自己的美食王國。

Advertisement

55号摇摇冰一直都是张柔英和黄宏达的心血,两人的亲切笑容让人感觉窝心。(高宝丽摄)

提起班达马兰大街55号摇摇冰,光顾的客人必定会想起摊主两母子张柔英(70岁)和黄宏达(36岁)的亲切笑容;两人站在摇摇冰桶后方,依据顾客的点选,熟练的往冰桶里盛冰出来,然后笑脸盈盈的递交给对方。

这间坐落在班村美食街的摇摇冰,数十年来是村民解渴和消暑的最佳选择之一,舀一匙口感绵密的摇摇冰入口,换来一整个下午的甜美清凉。

55号摇摇冰的创立起始于1985年,由黄宏达的舅父从台湾引入摇摇冰的机器和技术,千禧年时摊位由张柔英和丈夫黄志强接手经营,当年的口味只有酸梅、红豆、玉米和西瓜选择。

ADVERTISEMENT

不添加人造材料

数年前原本在外从事家私电器销售的黄宏达,有感父母亲年纪渐长,面对搬搬抬抬摇摇冰原料,以及生产摇摇冰时的搅拌动作非常吃力,毅然决定回家帮忙,也从此展开了他对这份家业的传承使命。

“摇摇冰这消暑冰品外观看似简单,但其实准备过程相当辛苦,尤其我们是百分百选择天然水果和食材入冰,前段的准备工作繁杂且琐碎,我们绝不允许加入人造色素和香精,所以准备工夫从来不曾清闲过。”黄宏达表示。

举例摩摩喳喳口味的摇摇冰,首先得从巴刹买回芋头和番薯,清洗、切丁、煮熟,糖水方面需要另外调配,少一个步骤也不行;即使比较简单的例如西瓜口味,也要仔细把西瓜切粒再搅拌成果汁,每一道工序都耗时费力。但也正因为如此严谨的食材管控,所以顾客才能享受到口感天然,当季的摇摇冰,而这也是摊主迄今所坚持的制作程序。

黄宏达负责搅拌生产,母亲张柔英则负责给顾客盛冰,两母子合作无间。(高宝丽摄)

最迟8点到巴刹

“我们早上最迟8点钟要到巴刹,9点半要把所有食材放在档口,以全手工方式搅拌生产出滑滑幼幼绵绵的摇摇冰。大概到下午一点半,当天6种口味的摇摇冰即完成生产,随即迎接一批又一批的顾客,傍晚5点过后才结束一天的忙碌。”

黄宏达极喜欢目前守护着家族美食事业的感觉,他形容纵然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顾客,或者招待认识的熟客,但每回看见顾客吃罢一口摇摇冰然后展露的笑容,他总是无比欣喜欢悦;虽然工作时间长,但终究是自己一手一脚经营的生意,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回报,他坚信古人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对的。

設網頁推廣生意

年轻老板怀有鸿图大计,研发提供批发生产摇摇冰的可行性,为未来扩充业务做好准备。

因疫情而起的各个行动管制令,多多少少会影响摇摇冰的生意,黄宏达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开设网页,透过网络的便利介绍及推广自家生意,以期能让更多人见证55号摇摇冰的美好,为烈日下的辛劳添加一丝凉爽。

他目前非常活跃于网上分享,力求努力能被看得见。

“我也构思着批发摇摇冰给有兴趣在这一个行业发展的人士,以合作方式包括提供材料和机器,教导如何生产等等,我想把摇摇冰事业带得更远,走得更稳。”

冯钰凌在父亲冯增耀和母亲张秀英的陪伴下,像个孩子般露出笑容。(高宝丽摄)

女承母業 推廣客家菜

坐落在永安镇的客家小食店每到端午节前后,必定会聚满购买粽子的顾客,因为该家小食店的粽子货真价实下足材料,冬菇、半肥瘦猪肉、蚝豉、咸蛋、绿豆、眉豆等下料从来不吝啬,价格虽然比坊间售的略高,但光顾过的顾客总是会回头,大家深知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客家小食店的创办者是今年69岁的张秀英,目前她处于半退休状态,店里一切大小事务,从食物的准备到工人的调派,已经交由女儿冯钰凌负责。

张秀英33年前把裁缝事业从市中心搬迁至永安镇之后,一边也在店屋楼下开启了客家美食的生意,秉持着客家人吃苦的精神,也传承了父亲的好厨艺,小食店很快就引来顾客,生意滔滔。

“我母亲做事很拚很认真,早上4点就起身做裁缝,5点半下楼经营小食店,3点半小食店关门之后又再回到楼上继续缝制衣服,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才休息,日日月月如此重复着。我们当小孩的,也没有半刻空闲下来,大家都要下手帮忙。”当时年纪小的冯钰凌全把母亲的辛劳看在眼里。

菜鸟很快上手

冯钰凌年轻时当过导游,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过后从事涉及政府的工程,专门承接地面工程,结束承接工作后也转做财务规划。4年前因为母亲身体抱恙,冯钰凌有感家庭美食生意需要有人来延续,不能让母亲的客家美食秘方失传,因而转身投入餐饮业,一头栽进客家美食天地。

“在巴生哪里的客家算盘子最好吃?试过了我们的算盘子你就会分辨了。”是一把自豪的声音出自于冯钰凌。

开始接手时,冯钰凌对烹调不是很熟悉,毕竟当年来店里帮忙只是负责小事务,不入厨房,但因为母亲的食物都有标准份量和做法,因此她很快就上手,繁杂如裹粽子的工序和配料,也轻易掌握。

冯钰凌裹粽子,母亲张秀英在一旁协助夹好馅料,使工序变得轻松起来。(高宝丽摄)

母亲从旁协助

4年过去了,冯钰凌把母亲的客家小食店生意经营得头头是道,母亲到店里协助零星工作时,也看在眼里乐在心理,心是踏实得稳妥了。

“孩子有心做,我都会帮忙她,老人家都疼惜自己孩子。上天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厨艺,我更加应该把它流传给下一代。”母亲说。

“妈妈把珍贵的厨艺传授给我,我特别开心和珍惜,希望不负母亲的期望。”

一家小食店,传承两代情,又是一段佳话。

除了母亲的招牌美食,冯钰凌也添加了新菜式,例如眼前这盘猪脚醋。(高宝丽摄)

添加新菜式 作當日特供

冯钰凌延续家业精益求精,雄心勃勃希望创办出客家小食店No.2 !

“我曾经想过要多开一家客家小食店,但奈何家中人手不足,无法成行。弟弟们要接手母亲的裁缝事业,第三代年纪又还小,如果说请外人打理嘛又不太放心。总之目前的情况不允许,至于日后会如何发展呢,我们就先不说啦!”

除了母亲的招牌美食,冯钰凌也添加了新选择,例如猪脚醋、姜芽鸭、炸肉等,“一些食物是轮流出现在餐桌上的,不然选择太多顾客会难作决定。每天轮流特别供应某一项食物,顾客即使天天来光顾,也能享用到不同口味的美食,这该多好!”

在疫情下的小食店,试过遇到顾客不给钱从厕所溜走的趣事,也曾经碰上放在店门前的一大盘酿豆腐,被连盘偷走的怪事,看来这些营业小插曲是日后茶余饭后的一段美好回忆。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