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真纪、张淑媚《明报》 怒气突然爆发,破口大骂,打烂物品,甚至动手打人,只是性格火爆、脾气差? 常因小事就被触怒,或许是冲动控制障碍,患上间歇性暴怒症。专家指出,患者需要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否则影响家庭、事业、社交关系,甚至惹上官非。 (香港讯)生气、愤怒是正常情绪反应。当个人底线被践踏、觉得不受尊重,就会出现怒气,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想要为自己平反,或争取合理待遇。 患者不受控制冲动 但经常因小事令情绪突然爆发,冲动行事,就未必正常。辅导心理学家吴芷嫣指出,“一般人会调节情绪,知道怎样处理较为合宜,但当失控到打人、杀人时,可能是情绪控制无效或出现障碍。” 精神科专科医生张汉奇指出,《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有一种被归类在“破坏性、冲动控制和行为障碍”的疾病,名为间歇性暴怒症(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患者会反复出现不受控制的冲动,例如: ◆1周内发生2次或以上,且持续至少3个月的言语攻击行为,如发脾气、与人争执等,但不会攻击他人或破坏物件,或 ◆1年内有3次破坏或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如推撞、动手打人、破坏家里东西等 只要符合其中一种情况,即有可能患上间歇性暴怒症。另外,亦需排除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如躁郁症或受酒精影响。 吴芷嫣指出,间歇性暴怒症患者会过度演绎,将对方行为放大到不合理的地步,“例如对方一个眼神,纯粹只是眼定定望着他,没有敌意,但患者已觉得很受侵略和冒犯,或认为受对方挑衅,觉得很生气,会用言语甚至肢体攻击。” 这些攻击并没有计划,而且怒气很短暂,通常冷静下来,患者会觉得后悔。 张汉奇表示,间歇性暴怒症是冲动控制管理的失调,类似强迫性购物症或病态赌博,患者会忍不住购物或赌博的冲动,“(间歇性暴怒症的)患者知道打人不对,但他控制不了。” 一般愤怒或冲动不会一下子爆发成暴力行为,通常一开始只有言语争执、挑衅行为,再有推撞、摔东西,最后才会爆发肢体冲突。过程中大多数人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或能够控制自己冷静下来,但间歇性暴怒症患者就难以做到。 未有确切发病原因 另外,性格火爆、脾气差,不等于患上间歇性暴怒症。吴芷嫣指出,可能纯粹是经常生气、发脾气、骂人,但是他们知道有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不会因为生气而动手打人,因为知道有后果;但是间歇性暴怒症患者发作期间,他们的理智很薄弱,并频繁地感到愤怒,没有办法控制情绪爆发,而被这些冲动行为、暴力倾向影响生活和人际关系。” 张汉奇补充,如涉及伤人及破坏物件,患者还需承受经济损失,甚至是法律后果。 间歇性暴怒症暂未有确切的发病原因,张汉奇表示,现时估计有遗传因素,与脑部血清素有关,或患者脑分泌异常等。 吴芷嫣补充,患者若长期处于压力环境,没有梳理情绪的习惯,或者不懂得梳理,都容易“一触即发”;又或过去曾有创伤,如童年时父亲一有情绪就会打人,当事人成长后可能学会透过暴力表达情绪。 间歇性暴怒症患者较常诉诸暴力?她表示,人有求生本能,当有情绪时会肌肉绷紧,进入作战模式,一般人会自行调节、消化情绪,冷静下来就没事,但这些患者的触发点很弱,他们频繁出现怒气,较常通过暴力行为发泄情绪。 药物配合心理治疗 目前治疗上有两大方案,透过药物及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在药物治疗方面,张汉奇指出,比较常用选择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剂(SSRI)或情绪稳定剂来调节脑部神经递质,稳定患者情绪。 不过,药物并非万能,他分享一个病人的状况,“他做事很成功,但经常发脾气、在家里骂老婆及佣工,吃药后情况好转很多,乱发脾气频率减少,于是便停药,怎料转眼又回到从前,只好继续吃药”。 间歇性暴怒症暂时无法靠药物根治,还需在心理辅导层面着手,透过认知行为治疗,教导患者管理情绪,处理病症。患者在攻击行为前,往往身体上、想法上都会出现信号,吴芷嫣举例,比如心跳加快、肌肉绷紧、紧握拳头、说话越来越大等,而在想法上可能开始胡思乱想、越想越夸张。 触发怒气最好离开 透过认知行为治疗,让患者认知到惯性想法的陷阱、身心状况,教他们选择合适的回应方法,“当知道自己下一刻可能打人,就要离开现场。” 情绪管理技巧亦是重要一课,“让患者认知到自己经常因哪些事情而触发怒气,学懂适时放松,如学习呼吸练习、肌肉放松练习等。不过,有时未必记得深呼吸、冷静,当一发觉自己有冲动倾向,最好离开。” 因小事触发严重伤害事件,除可能涉及间歇性暴怒症,张汉奇表示,也有可能因为群体互相影响,道德标准下降,“一对一,可能打两下就收手;但当群体面对个体,群体的道德标准就会降低,例如第一个人出手,第二个人跟随,第三个人认为反正大家都打了,不差自己这一脚,便会一同加入”;亦有一种情况是基于群体压力,需要团队认同,所以很难抗拒或不参与团队中所做的决策,由此演变成严重事件。 身边人情绪爆发 避免言语肢体冲突 当身边有人情绪爆发,怎么办? 辅导心理学家吴芷嫣指出,应先保持冷静,“人的天生倾向会为保护自己而作出攻击行为。” 不过,当双方都处于攻击状态,互相攻击更容易让怒气升温,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当对方生气时,应避免言语或肢体冲突,火上加油,当情况合适的话,再安抚对方。 精神科专科医生张汉奇补充,如现场有第三方如亲人或朋友,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尝试分开冲突双方,将当事人远离爆发根源,给予空间及时间冷静下来,或能令其怒气下降。 互不认识勿身体接触 “先回应心情,后处理”等回应情绪的说话,当情况合适时,加入适当身体接触,如搭肩膀、牵手等,“这些身体接触会令人产生催产素,让人感觉舒服,心情平和一点。” 但如双方本身不认识,就不宜有身体接触,以免情况恶化。当对方冷静下来,才处理事情或提供建议,“我们讲道理的系统,在情绪很高涨时会被完全占据,无法讲道理。” 对方冷静才据理力争 只有在情绪降温,回归理性时,才可据理力争。若已尝试语气平和地沟通,试图安抚对方仍不奏效,应先保障自己安全,离开现场,给予对方空间冷静下来。 如身边人情绪爆发的情况频繁,影响到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宜向专业人士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