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希望聯盟於本屆“509”大選入主布城以來,二度拜相的敦馬哈迪今晚將第一次到訪森美蘭的波德申;他或許已記不起在這之前最後一次走進這個國會選區是在那年那月那日。 敦馬此行純為在波德申國會議席補選上陣的人民公正黨候任全國主席安華助選,而對他來說,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眾所週知,敦馬首次主政長達22年期間,從未在補選中替國陣包括巫統的候選人站台,這回以獨立人士身份角逐波德申補選的前巫統強人莫哈末依沙看來可以作證,因為這位前森美蘭州務大臣於2009年,代表國陣參加波德申國會選區轄下的峇眼檳榔州議席補選,時任首相馬哈迪不曾替他助選。(在國陣執政期間,任何補選的國陣選戰皆由身為副首相的巫統兼國陣署理主席督戰。) 敦馬從未在補選中助選 本屆“509”大選落幕以來在雪蘭莪所已舉行的三場州議席補選,敦馬也不曾為希盟的公正黨和民主行動黨候選人站台。 敦馬及希盟各成員黨巨頭今晚齊聚波德申,出席在海洋城即希盟競選行動室前所舉行的大型造勢活動,可說是希盟尤其是公正黨在這場選戰的重頭戲;安華形容敦馬的到來是一個好徵兆,勢必點燃波德申選民的熱情。 安華雖聲稱他決定提前通過補選尋求重返國會獲得敦馬的認同,但似乎仍引起黨內外某些人的質疑其可信度,所以若敦馬堅持“不替盟黨的補選候選人站台”,此舉恐將被政敵伺機炒作為這場補選的議題;或是因為如此,敦馬“突然”改變初衷,在選戰的“關鍵時刻”助安華一臂之力,安華聞訊後表示大感興奮,完全可以理解。 敦馬這回“第一次”在波德申補選助選所彰顯的政治意義與重要性,在於此舉有助消除敦馬與安華不和,甚至有意阻撓安華成為第八任首相的種種不利傳言;正如敦馬坦言外界很多人一直指他與安華吵架,且不支持後者接班,因此他要以行動反擊這些人的“說三道四”。 由於曾有一陣子,敦馬一度間接發出“做滿5年”或“是否在兩年後交棒,胥視形勢而定”的訊息,遂被質疑他無意交棒給安華,尤其是隨著本屆公正黨黨選爆發激烈的派系鬥爭,身為土著團結黨名譽主席的敦馬不幸捲入,被“有心人”指他及一度領導希盟政權“五人精英顧問團”的前任財政部長達因試圖扶植尋求連任公正黨署理主席,卻面對原任副主席拉菲茲挑戰的經濟事務部長阿茲敏,藉以制衡安華,甚至把權力鬥爭愈演愈烈的本屆公正黨黨選轉化為敦馬與安華的隔空角力,而阿茲敏與拉菲茲“一山難藏兩虎”的博弈也頓成了敦馬與安華的代理戰。 有跡象顯示,“有心人”從中攪局,伺機貫徹彼輩的既定政治議程,以謀取不可告人的政治利益,進而破壞希盟各成員黨的團結與互信,尤其是最近一段期間巫統繪聲繪影地拉攏它所屬意的希盟成員黨,以籌組聯合政府,被聯想企圖分化希盟各成員黨。 顯然為了顧全大局,尤其是出自穩定希盟政權的政治考量,敦馬近來不厭其煩地重申他將履行希盟各成員黨所達致的“協議”,踐諾於兩年後交棒給安華,並明確地表明安華是他的接班人,93歲高齡的他還打趣說,95歲將是他的退休年齡。 相對地,安華也一再表明他一旦重返國會既不入閣,更不會急於拜相,而堅決支持敦馬領導希盟政權。 這意味,敦馬這回“第一次”親臨波德申為安華拜票,不啻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公正黨所打造所謂“波德申行動”的動機持續受到安華競選對手的追擊(敦馬認為製選補選雖引起道德質疑,但並未違法),甚至挑起獲國家元首全面特赦的安華是否合格參選的爭議,敦馬這回“第一次”替安華站台,等同正當化這場補選,乃至合法化安華的參選。 有助提振馬來人支持度 即將於本週六投票的波德申補選,由於安華在這個混合選區有把握贏得絕大多數華、印裔選民的支持,所以其勝面至今仍被看好,勝選看來毫無懸念,但一旦他所獲的馬來選民支持度因伊黨加入戰圍,再加上莫哈末依沙或多或少吸納巫統的票源而被削弱,其結果恐遭那些極端政客及種族主義份子加以炒作,則對安華的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敦馬到來助選可引發“馬哈迪效應”,有助抵消伊黨或莫哈末依沙的干擾,有效改進馬來選民對安華的支持度,進而拉抬投票率。 總言之,敦馬的“第一次”彌足珍貴,可視為他將踐諾交棒的延續保證,一定程度地掃除任何對安華選情的不利因素,讓波德申的7萬5221名選民有機會創造歷史,,安心地以手中的一票間接地投選出我國的第八任首相。 文/劉漢良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