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好玩明周刊副刊

【社區獵人】用一顆喜樂的心玩農耕

「不用怕,不用怕。」

陳學和以一顆就算泰山壓頂也處之泰然的心,

Advertisement

輕鬆自在的種有機菜。

獵人陳學和

在回溯社區生態市場菜箱的產地時,認識了陳學和,一名很愛笑的35歲有機農夫,就像他不汲汲營營大量生產及快速賺錢的心態一樣,開心隨興是他的生活座右銘。

陳學和:生活就是在玩,任何事不要太嚴肅。

ADVERTISEMENT

陳學和是雪蘭莪州加影人,但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位於森州武來岸(Broga)的有機農場。他從小好動愛笑,對生活總是抱持着好奇好玩的心態,中三起跟着媽媽認識草藥,長大後卻修讀純美術專業文憑課程。

學院畢業後,他成為專業攝影人,婚禮、喜慶、廣告、人物寫真……等等攝錄影工作應接不暇,日子也在上下奔波、晝夜錯亂中度過,2022年尾某次到檳城進行攝影工作時突然感覺胸口劇痛,四肢麻痺,呼吸也越來越困難,緊急送院後診斷為焦慮症。

在身體勞動時,他的腦袋也在不斷的運轉和思考。

那一次是他人生轉捩點。他決心傾聽內在的聲音,毅然放下忙碌的工作,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專心經營自己的喜樂農場,種安心菜供自己、家人和社區。

偶爾,依然接一些攝影工作,收集懷舊物品,或捏捏陶瓷,試驗榫卯結構搭建農場的草藥展示中心,用輕鬆開心的步伐慢慢生活。

農場只有鳥叫蟲鳴,沒有紛擾與喧囂。

清早七時餘,武來岸遼闊的山林披上一層嵐紗,寧靜空氣中瀰漫着冷冽。陳學和與母親黃玉燕駕着三菱四驅車衝破霧氣前行,經過路邊的水果檔時,隨手將兩大桶果皮廚餘搬上車,載到三百餘米外的喜樂農場。

“用來做堆肥。”陳學和將果皮倒入涼亭中央的燒坑中,邊解釋:果皮分解後變成腐植質,混合一些泥土,再用火燒,中和堆肥的酸性,也殺菌。但這不是他常做的事,“我很隨緣,果皮有就堆,沒有就改用其他方法。”他笑說,他很佛系,所有事都放輕鬆,隨遇而安。

種植健康食物,讓生活回歸根本。

農耕也一樣。務農很辛苦,在一般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的慣型農場,所有事都必須按部就班: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做什麼事放多少肥噴多少農藥,忙碌辛苦的程度,讓年輕人打退堂鼓。陳學和的自然農耕,沒有太多既定的模式,順應着農場環境的特質、土地特性、自然共生系統的樣態,彈性調整。

特別是,很多事一直變動,由不得人控制,比如工人來來去去,時足時缺。“我一個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強求。”他抱着輕鬆自在的心態耕作:一早進入農場收割、翻土插秧、澆水、搭棚、施肥、捉蟲,或燒草木灰、做火燒泥,甚至偶一的烤番薯、燒陶品等等;有時候突然有事,就走出農場忙別的;有時候忙着這頭,另一頭的蔬菜成熟了無暇收割,就送給動物吃。

陳學和喜歡嘗試各種新事物,農場是他的實驗室。

徘徊大門口的流浪狗都成為農場的成員。

農場生活

一點也不無聊

經過90天種植的印尼黃金薯今天開始收成,結出的番薯瘦弱,有些不結薯,他鋤了兩排,理應有兩大籮了,結果只有十幾條,他也哈哈大笑說:“這叫歉收!”但他泰然處之。

“自然種植的蔬果不可能大量,也不會像一般農法的壯碩好看,但沒關係。”陳學和一直覺得,自己吃的菜都來自農場,將心比心,賣給顧客的菜應該是無毒安心的。這也是他和母親在2022年租下這片五英畝農地後一直堅持的原則。

他將它命名為喜樂農場,因為要以一顆喜樂的心耕耘土地。農場面積不大,他們採用慢慢養土、有機無毒的方式種植,產量無法與只種單一作物且大量施放化學肥料的一般農場相比,營收自然不穩定,有時候甚至自陶腰包貼補。但他們仍然堅持採用順應自然規律的有機耕作,只因為要種出讓人開心的食物。

喜樂農場是陳學和生產健康食物的基地,也是他調整生活步伐、療育心靈的桃花源。每天清早七時餘來到農場,一直待到傍晚六七點回家,對他來說,“這裡是另外一個空間,可以遠離外面的紛擾與吵雜。”他本是一個活潑好動、靜不下心來的人,可是只要一進入農場,只有風吹草動、烈陽照耀、蟲鳴鳥叫雞啼,偶爾傳來輕輕的小溪流水聲,心就會平靜下來。

“農場生活一點也不無聊。這裡不需要面對複雜的人,植物和動物不會對你耍心機、發脾氣,特別的舒服。”沉浸在農場的大自然中,手在動,腦在想,讓他得以整理思緒及沉澱思考,那是他與自己對話的私密空間。

農場裡只有可愛的生物多樣性,沒有複雜的人心。

種植新品種

豐富馬來西亞土地

經過幾年的養土,喜樂農場現在的產量已經很穩定,每天採收的蔬菜只送到兩個地方,一個是陳學和阿姨在吉隆坡華聯花園的巴剎菜檔,一個是武來岸的社區生態市場,已經很夠了。

拋開傳統的農業配銷系統,喜樂農場自採自送到零售攤,減少中間商的抽成和對農產品的諸多限制,而且今天收割了什麼,就賣什麼。

他拿起手中的白黃瓜說:“這是白葉瓜,因為少見,一般批發商擔心賣不出去,就不想收。”他再拿起由七尺瓜混種蘋果絲瓜結成的絲瓜,因為是新品種,不易被市場接受,也可能會被主流農產配銷系統排擠掉。還有甘蔗花、印尼黃金薯等等,都可能面對相同困境。

儘管如此,他卻樂於嘗試種植各類新作物,希望能保留及傳承多元的作物品種,豐富馬來西亞的農地。於是,他配銷自己來,送到可以接受多元作物及理念一致的社區生態市場,週日趁着武來岸遊客如織的早晨,在農場門口擺攤賣自己種植的食物。

農場種的食物供自己吃、家人吃和社區吃。

回歸自然,也向過去無日無夜忙碌的自己說拜拜。

陳學和也喜歡收集舊物品,堆滿整屋的古董都是他的寶貝。

喜樂農場中央小涼亭的燒坑裊裊白煙,泥土經過大火一天的燜燒後,已由暗黑色轉成橘紅色。陳學和抓起一把,握拳一壓,泥土立刻粉碎。“這就是成熟的火燒泥。”

火燒泥很普遍,其實就是一般花圃都會售賣的廉價土壤,貧瘠無肥力,卻是陳學和調整土質和養土最佳的材料。

喜樂農場在他和媽媽接管前,低地曾是養牛羊場,牲畜糞便堆積的土壤看似肥沃,實際上酸性太高,細菌也多;而另一頭的高地早期種植百香果,但大量的化學農藥令土壤酸化結塊,已經完全種不出植物。

“農藥滲入土裡,長年累月,土壤不會有生命,沒有小動物幫忙鬆土,土壤就會結塊。”陳學和解釋,結塊的泥土排水不佳,也吸收不了水份,土壤宣告死亡。

2022年租下這片農地後,他和母親左看右看,觀察農地位置、環境、地理特性,再盤點土地種植歷史,開始展開土壤搶救大作戰!外婆傳給媽媽的傳統種植古法也派上用場。“火燒泥和草木灰尤其重要,它們是中和土壤酸性及殺菌消毒非常重要的材料。”

陳學和採用外婆傳給媽媽的傳統自然古法種植蔬菜。

混雜大量動物糞便的土壤含氮量高,土質偏鹽,持續發酵令土壤內的微生物特別豐富,對植物未必有利,“微生物太多,會誤判植物的根是有機物質而持續攻擊,影響植物生長。”媽媽黃玉燕解釋。

於是,他們將低地的土壤放進火裡燒,進行殺菌,經過大火焚燒後的火燒泥含碳量高,屬於高鹼性土質,剛好能中和土壤的酸性;“乾燥鬆散的土粒也能打散土塊,鬆動土壤。”將清除的雜草、枯葉樹枝等放入燒抗裡,點燃從冰沙店回收的椰穀,幾小時就燒成草木灰,是中和酸性土壤的高鹼性物質,非常好用。

將清除的枯葉枯枝焚燒後變成草木灰,是中和土壤酸性極好的材料。

向路邊冰沙店收集的椰殼是製作火燒泥及草木灰的燃料。
向路邊冰沙店收集的椰殼是製作火燒泥及草木灰的燃料。

經過九個月的養土後,喜樂農場已能種出穩定的食物。

要用對土壤種對植物

這些都是陳學和外婆傳給媽媽黃玉燕,再由她傳授給陳學和的古老種植方法和經驗。“以前媽媽種菜養豬,砍下來的剩菜殘葉堆到土坑裡,放火燒成草木灰,再把收集的豬糞便倒進去,綜合發酵一個多月,就變成非常肥沃的有機肥料了。”黃玉燕笑說。

當然今天隨着衛生意識提升,加上糞便受重金屬及細菌污染嚴重,已經不可能再製作成有機肥料,但相同的方法和原理,卻是他們種植的根本。高地的結塊土壤經過九個月不斷添加火燒泥和草木灰養土後,已經成為適合種植食物的土地。

因地制宜是陳學和自然耕作的另一精神。“什麼土壤,就種適合它的植物。”喜樂農場位於武來岸通往石拿督的主要幹道旁,平日車輛風馳電掣,塵土飛揚,重金屬污染的機會大,因此從大門口開始至小溪的百米土地種植十餘棵榴槤樹及香蕉樹等,不種菜;小溪兩旁屬於沙質土,適合種植芋頭、番薯、沙葛及淮山等根莖類植物,遠離河流的平地,種植絲瓜、甘蔗花、長豆、羊角豆、南瓜等等,再加少量的蔬菜。

“了解自己的限制種植很重要。”比如天氣炎熱、人手有限、黏土或沙土等,就不種更適合低溫、需要大量水份和人力與時間照顧的葉菜類。點算喜樂農場的數十種蔬菜水果,都是較能耐高溫及泡水,以及蟲害較少的瓜豆類和根莖類。“不需要搭棚,也不怕高溫多雨。”他笑說,這樣他就有餘裕可以慢慢捉蟲,陪伴植物慢慢成長。

每天經過路邊的水果檔時,會收集果皮來做堆肥。

用自然農法 陪植物慢慢長大

再硬的土地,再貧瘠的土壤,

陳學和沿續媽媽和外婆的傳統古法,一樣可以修復土地!

包容多元農法

各種可能性

陳學和喜歡嘗試各種新事物,喜樂農場常是他的實驗場。

農場裡有他們和朋友到中國、台灣或其他國家旅行時帶回來的種子,種在喜樂農場茁壯成長。“有人說四季國家的植物很難在本地生長,可以啊!種對方法,幫助它適應環境。”

比如外籍工人從印尼帶回來的黃金薯,換個地方種植,一樣可以在喜樂農場開花結果。例如水稻,不是應該要種在水田裡?印尼工人就是有辦法種在旱地上。

陳學和對待工人抱持着尊重經驗和專業的態度,所以從來不會強迫工人按照他的方法種植。他說:“讓他用自己的方法,他才會種得開心。”於是,種番薯本來應該要挖溝堆高土壤,讓番薯能集中生長,肥料與採收也集中管理,然而經過工人的手,番薯像一般蔬菜在平地上長出來。

再比如用做施肥的酵素,印尼工人會沿用家鄉的方法,採用大蒜、維他精和鴨蛋製作成酵素,作為番茄的殺蟲劑和肥料。看起來奇怪,卻是另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和學習。

找對適當的方法和土壤,沒有種不活的農作物。

要找對

修復土壤方法

自然農耕是,按着自然節氣種植。肥料靠有機雞糞肥、混合火燒泥堆肥、輪耕豆科植物涵養土壤肥力,除蟲靠天然木醋或自己下田用手捉,讓雜草與蔬菜互利共生,植物成長需求靠氣候、觀察及經驗判斷拿捏。“有些植物可以耐酸性,比如番薯,所以割下的草可以直接混入土壤成為綠肥。相同的方法絕對不能用到黃瓜和葉菜類上,因為消受不了綠肥分解的高氮量。”

對他來說,所有的土壤都適合種植,只要找對修復土壤的方法和適合生長的植物;所有的植物也都能種植,只要找對適合的土壤和植物適應環境的法則。這個不斷試誤實驗的過程,就是玩!

“生活就是拿來玩的啊!”陳學和說,不斷的嘗試新東西,才是生活的本質。

沙質土適合番薯等根莖類植物。

大自然

自己會做工

陳學和採用無化學農藥和肥料、少機械介入的溫柔種植法,營造出一個多元植物共生、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天堂。

他拿着一顆直徑約三寸的一尺長絲瓜舉例:“你猜這是什麼品種?”原來,它是七尺瓜與蘋果絲瓜交配的新世代。“不是我們交配的,是大自然的傑作。”

他原本種植了兩種瓜類,但並不是毗鄰而種,有次將保留的種子翻種時,竟結出與七尺瓜和蘋果絲瓜完全不一樣的新孩子。他解釋,七尺瓜瓜長可以到七尺,皮硬耐放,但肉質纖維多,口感不佳;蘋果絲瓜短小圓鼓,肉質細嫩,口感很好,但不耐放,一般今天採今天吃。

“但他們的孩子結合爸爸和媽媽的優點,圓厚的外形和幼細的肉質繼承了蘋果絲瓜的基因,瓜身中和了兩者的長度,不長也不短,而且承襲了七尺瓜耐放的優點。”

每天收採的有機蔬菜,送到吉隆坡華聯花園巴剎很暢銷。

中國紫薯。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