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社區獵人】我愛峇株(一)美的覺醒 從生活出發

對事物的細膩觀察和探索,是一種美的覺醒。正是這種美的體悟,讓許順業從不喜歡峇株到愛上峇株。

Advertisement

社區獵人:許順業

34歲的許順業是峇株巴轄的教育者、甜點經營者兼社區工作者。他說話條理分明

鏗鏘有力,但他說,他從小就是一個內向、孤僻的“怪人”。

從小,他就對生活中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充滿疑惑,大人們都回答不了,他就自己找答案,也養成瘋狂閱讀的習慣。“文章、影片、圖像、畫作、音樂、地理等等,都是我閱讀的泉源。”這種閱讀,後來延伸至生活周遭人事物的觀察、探索和思辨。

ADVERTISEMENT

中學畢業後,他負笈中國福建華僑大學就讀純美術系。回國後到母校峇株巴轄華仁中學當美術老師及人文關懷通識課學科主任,自行開創出一套培養孩子思考、情感及對話能力來探索各種社會與生態議題的人文課程架構和教學法。

許順業:生態探索,讓他找到自己對峇株的認同。

2017年起,他頻密地進行生態調查,經常在山林、野郊及市區中觀察及拍攝各種生物,幾年下來已鑑別超過600種峇株在地物種。

3年前,他兼任生態學會老師,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然而,有感於自己的教學理念無法在學校僵硬體制盡情施展,他在今年中卸下教職。除了花更多心思在他與女友共同創立的“覓菓子”甜點網店上,他也籌謀着將多年收集的生態記錄資料歸類、鑑定及展覽,設計生態導覽活動,整合及推動社區計劃。

峇株巴轄(Batu Pahat)位於柔佛州中西部,是典型的沿海城市。2001年5月21日陞格為市後,人口約50萬,是柔佛州新山之外的第二大城市。

在地勢上,峇株西部面向馬六甲海峽,四周有龍華山、電台山、明魯山、武吉巴庸山等熱帶雨林環繞,自然生態系豐富多樣,可謂好山水好風光。然而,一般外地人提到峇株時,很常只聯想到廟宇,所以假日的廟宇朝拜團往來如織,刺激當地的宗教旅遊業。但事實上,峇株又何止這些呢?

對年輕世代而言,峇株是新興文創、手作、藝文、咖啡、共享空間、影像工作室、社區活動等聚集的搖籃。許順業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女友創立的覓菓子全天然及純素手工甜點,精緻外形結合健康與環保理念,極能代表年輕世代的生活精神面貌。

峇株巴轄市是柔佛州第二大城市,工業商貿繁榮。

近年來的年輕人創業風吹起,以手沖菲林著稱的Film Never Die是此中代表。

他說,近幾年的確看到不少年輕人創業,或有錢二代開店投資,或離鄉遊子回鄉發展,或外地人遷入做生意,更有一些留學台灣的峇株青年懷抱理想推動社區藝文活動等等,但很多都像煙火燦爛,一個晚上就沒了。

他說:“開了倒,倒了又有新的開,剩下少數堅持的,卻也埋下文化的種子,逐漸形成峇株悠閒精緻的生活風格,這是其他城市比較少看到的。”

美是什麼?純美術科班出身的許順業很常被這樣問,然後想像着從他嘴裡說出由色彩、形狀、構圖和意境等構成的“美”的定義,可許順業卻偏偏不是!

對他來說,美就在生活之中,美源自於對生活細膩的探索、覺察和體驗,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外形、結構、紋理、行為樣態和模式,能被細心的發現,並引發探索者的好奇心和興趣,激起他深一層的思考和提問,產生交流和對話,美就能夠被淋漓盡致地展現。

也正是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探索美,讓他愛上峇株這座城市,看到峇株無處不在的美的感動和覺醒。“所以你問我畢業後有沒有繼續創作,我從來沒有停過,只是我不是用畫筆、顏料和畫板,我用行動走進學校、社區和山林,用全身來創作。”

對他,全身五感和四肢動作是他的畫筆,用相機和文字將觀察到的物種和生命細節收集記錄,就是他的作品。“將體驗和探索生命之美的內涵和方法融入課程成美學教育,也是我的作品。”他說。

現代發展步步逼近森林,原本全民共享的自然瑰寶變了樣。

探索植物的葉脈、形狀和生物棲息行為,感受生命之美。

獨自探索山林

自從10年前大學畢業回來,許順業便展開了自己的美學探索旅程,在走走停停間,他觀看峇株市的視野開始改變,自己孤寂的心靈也找到了安置之處。

“我出生在峇株,生活在峇株,工作在峇株,親人朋友也都在峇株,除了大學那4年之外,我沒有離開過峇株。很多人說年輕人就該跳出舒適圈,我並不那麼認為,所以我留在峇株。”

峇株市於他,交織着複雜的情感。“我以前不喜歡峇株,總覺得它是個文化沙漠,庸俗、文化精神極度匱乏。”他用“暴發戶”來形容峇株的紙醉金迷,有錢卻沒有文化底蘊──經濟繁榮,物質豐渥,大部分人有錢底氣厚,但對心靈需要人文精神填補的他而言,就是缺少一些什麼。

長指細螯寄居蟹(Clibanarius longitarsus)(圖片來源:許順業)

二色桌片參(Mensamaria intercedens)(圖片來源:許順業)

回來初期,他很寂寞。他開始在峇株市周圍尋找答案,先是跟着朋友的步伐,發現了丹絨拉務海岸沿線的寧靜,便經常一個人往山裡走,後來發現了龍華山,他便獨自探索整座山林。

“我感覺自己天生就是屬於森林的,呼吸着森林的氣息,感受着森林的聲音和氛圍,我的內心就會無比平靜,找到歸屬感,好像回到了真正的家。”有時候他甚至會赤裸上身光着腳丫在山野奔跑,那種興奮感難以形容。

森林,是他找到在峇株安身立命的第一步。

峇株河口兩岸約15平方公里的紅樹林,是峇株獨特的生態系之一。

觀察紅樹林生態變化

森林之外,許順業也探索生活周遭的多樣生命。

峇株華仁中學校園是他自然探索的搖籃;走在柏油路上兩旁的雜草也可以觀察;家門前的小水溝常有生命驚喜;洗車等待的過程中,周圍的野地又成為探索的場域。“你很難想像如此人來人往的地方,竟然也可以發現那麼多有趣的生命。”這些,都成為他教學現場或公開分享的美學探索小主題。

橫斑翠鳥(Lacedo pulchella)是僅在雨林中可見的一種翠鳥。(圖片來源:許順業)

沿海紅樹林潮間帶生物相當豐富。圖為金點彈塗魚(Periophthalmus chrysospilos)。(圖片來源:許順業)

“比如龍華山的登山口大路旁,”他舉例,“人聲吵雜,我卻記錄到至少3種鳳蝶類,真的叫人驚訝。”自然探索,成為他認識社區的日常。就算在冠病疫情封山禁足的時期,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我是在疫情期間轉向南方海岸線探索,這片沿海紅樹林,潮水退下後的潮間帶生態非常豐富,所以我稱這裡為生態海灘。”對他來說,能夠走進紅樹林近距離觀察生態變化,是一種珍貴的學習和美感體驗。

視角不同,庸俗的峇株也華麗轉身,變得很不一樣。而他,也從本來的冷漠,變成喜愛,想要為社區做一些事。他說,峇株是他的家,他希望用自己的人文素養、美學和生態探索能力,為峇株帶來不一樣的社區能量。

峇株面向馬六甲海峽,形成60公里長的綿延海岸淺生態系。

我愛峇株(二)

生態探索 處處捎驚喜

生態調查是許順業美學教育的取徑,生態記錄是他的美學創作,透過他的鏡頭和文字轉譯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峇株的生命之美。

許順業一身葉綠色圓領T恤和深色卡其褲,一個輕便背包,手拿Fujifilm XT4相機300長鏡頭在林蔭間緩慢前進。走兩步,他跪膝抓起相機,朝遠方的草地對焦。接着轉頭按着低音說:

“看到嗎?是鼠鹿!”興奮在他的臉上綻開:“按照這裡的林貌和生態結構,我大概能判斷這裡會有鼠鹿出沒,但來了那麼多次,從來沒有遇到過,今天是第一次!”他開心得像個小孩子,不知如何安定自己的激動。

這樣的森林觀察和探索,是他的日常。

走進山林,許順業心靈就會平靜,找到歸屬感。

他喜歡一個人進入森林,在少人問津的山路隨興走,然後慢慢觀察。“一進山就是一整天,一個地點,我有時候可以探索幾個小時。”

如果是跟其他人一起進山,他覺得自己仿彿沒有來過。獨處時,他能感覺森林的所有都是有機、相互關連,有種莫名的內在秩序。也只有在山林裡,他才能找到歸屬感。

許順業接觸山林也不過是近10年的事。最早是在大學讀書時,跟着朋友從自己就讀的中國福建華僑大學後面繞進清源山,後來便獨自登山。那是山林的初體驗。

“回馬後,先是在丹絨拉務海岸登山,因為少人走,森林受到的干擾比較少,也較能觀察到多樣的生物。”後來開始爬學校後面的龍華山,找一些少人走的路徑探索。

人少,干擾就少,森林裡的生命才能適得其所,活得自在,也提供他豐富的探索泉源。但只要有人探索,又會造成生態的干擾,這是他抗拒的,特別是反對以誘食、砍伐、折摘、破壞棲地原貌等侵入性方式取得生動畫面的生態探索方式。

豆粒銀線灰蝶(Cigaritis syama)(圖片來源:許順業)

白帶鋸蛺蝶(Cethosia cyane)(圖片來源:許順業)

黃帶環蝶(Xanthotaenia busiris)(圖片來源:許順業)

在森林自在遊走

他主張無痕山林原則(Leave No Trace)。“我一個人來時,不說話,放輕腳步,相機不開閃光燈,然後守株待兔,等着最美麗的瞬間出現。”走熱帶雨林如此,穿梭紅樹林潮間帶也是如此,強調慢慢等待,而不是干預物種行為來遷就鏡頭。

而且,為了保護山林裡的小動物免被濫捕和殘殺,他使盡各種方法避免有人注意。“有時候在專注拍攝,路過的登山客會好奇詢問,我都顧左右而言他,或遠遠看到有人,就趕快轉移拍攝焦點。”

長期的生態探索經驗,培養起許順業敏銳的感應力和觀察力。

長期的生態探索經驗,培養起許順業敏銳的感應力和觀察力。

長期山林浸淫累積的經驗,養成許順業生物觀察的敏銳力及判斷環境風險和棲地特性的知識技能基礎。2017年華中邀請本地生態保育推廣工作者吳咏駩開展《峇株野遇》書籍出版計劃時,他總能在森林裡恣意自在地遊走,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

山林秘境及生物多樣性散發着濃濃的自然之美,也形塑峇株市獨特的地方性格。然而,隨着現代發展持續擴張,沿海紅樹林被砍伐,森林周邊興起的商業發展計劃正一步步逼近森林,好山好水的公共自然瑰寶被侵蝕得支離破碎。

本來是大家共享的大自然,怎麼就變成私人財產了呢?他憤怒不解。

在《走讀安邦》活動中帶領親子觀察安邦新村華小菜園裡的植物與昆蟲,體驗自然之美。(圖片來源:新新村)

仔細記錄各種生物細節

除了情感的激發,許順業也着重系統的科學記錄與分類技能。

“我是那種進入森林就像野獸一樣奔放的人,但為了為物種發聲、有基本的知識與環保組織對話,所以我做生態探索時會着重記錄物種的細節,比如脈絡、形狀、顏色、斑紋、棲地樣貌、行為模式及生長棲地脈絡等等。”

用相機拍下不同角度的物種影像後,再根據生物分類學的歸納分類科、屬、種等,並搜尋物種有關的科學資料,務求對該物種的生物特性、行為模式及環境關係有所掌握。

抓起300長鏡頭相機拍下不同生物的細節,有助於鑑別物種特性。

今年9月初,許順業帶領華仁生態學會社員到丹絨比艾考察。(圖片來源:許順業)

帶着學生作生態探索也一樣。引導學生注意物種的細節,培養學生觀察和記錄的能力,是他生態調查的基本傳授技能。“最關鍵的,是打開眼耳鼻口和身體所有感覺,並耐着性子,細心注意環境周遭的動靜。”

在他,生態調查是美學教育的取徑,生態記錄是美學創作,從物種的探索和記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美麗和價值,反思現狀和問題,並尋找答案。

幾年下來,他的生態探索技能已內化到一看棲地相就知道會有什麼物種的反射性本能;這種能力更貫徹到生活上的枝枝節節,成為他美學感受的關鍵引導。

覓菓子的美學和抵抗實踐

許順業的美學實踐,交織着對現實的不滿和突破框架的期待,覓菓子甜點網店(Miguozi Veganbakery)就是他對抗資本主義、保護環境的實踐平台。許順業是全素實踐者。為了推廣全素甜點,他與女友採用全天然、無奶蛋的純植物原料,以純手工方式研發各種精緻美味的甜點,並於今年1月創辦了覓菓子甜點網店。看起來是再普通不過的創業歷程,但覓菓子卻隱含着許順業美味以外更深層的理念。

覓菓子的甜點採用全天然無奶蛋的植物原料,更強調少包裝及減少碳足跡。(圖片來源:許順業)

“覓菓子是全素甜點,我希望透過我們的用心製作,讓顧客覺得它真的很好吃,好吃到不在乎它是不是全素,真心誠意的接受它。”他要用甜點證明,素食也可以很美。

此外,覓菓子是他對現代資本主義抵抗的一個實踐。“今天的環境破壞、糧食安全問題,很多時候都跟吃肉有關,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吃肉人口,很多森林被砍伐,農地被開闢成牧場或轉種飼料作物,如果大家都素食,所有的農地種植糧食,地球的糧食絕對可以養活所有人。”

他期待覓菓子未來生意穩定後,可以跟更多友善環境的農場合作,使用他們的原料製作更多好吃又美麗的甜點給大家。

因為是全天然,不添加任何保鮮或防腐劑,覓菓子的甜點不能久存,加上避免使用過多的包裝及運送過程的碳排放,覓菓子目前只在峇株銷售,“我們是純手工製作,所以每天是限量訂購。”

藉着覓菓子,許順業想做的,是讓峇株和環境變得更美好。

文 \ 高佩瑤      圖 \ 黃招勤、受訪者提供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