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高佩瑶 摄影•黄招勤、丘伟荣提供 两次的德国之行,开拓了装置艺术师丘伟荣的艺术视野, 影响他回马后的艺术创作思路。 在眼看着家乡因世代断层而活络不再,决定为家乡做一点事。 丘伟荣是惠州客家人,承继了客家人敦厚直爽的特质,朋友想认识东甲、想到东甲办活动、想品尝东甲好滋味……他都会放下工作, 在东甲引路及串连社区网络。他是外界与东甲连结的重要桥梁。 46岁的丘伟荣是装置艺术师,家在柔佛州东甲第一新村。中学毕业后北上吉隆坡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就读纯美术专业文凭课程,毕业后留在吉隆坡自由接案,也加入艺术家组织Rumah Air Panas,志在抢救本土艺术。那时期,他用大胆的画作嘲讽荒腔走版的社会事件,表达心中的不满。 22岁时,他承接了丽星邮轮在德国的邮轮艺术设计专案;29岁再次到德国将近半年。两次德国之行,为他的艺术视野开拓新格局。 那段时间,他有幸参观了四年一会的卡赛尔文件展及十年一次的德国明斯特雕塑展,见识到公共艺术的精湛技艺,更被偶像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画作所震撼,深深影响他回马后的艺术创作思路。 回马后,思考到一般建筑工程承包商缺乏公共装置艺术素养与专业技术,他在上海迪士尼雕塑部建筑工程承包的工作机会之间,毅然选择建筑业,亲自下海学习建筑铁件工程架构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的整个流程。 2018年,本打算在新山创业,朋友建议他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东甲──一个交通便利的策略性位置。于是,他与朋友成立“一元工作室”,专门承接艺术工程,兼做一般室内装修及老房子改造等工程。 丘伟荣看着家乡因世代断层而活络不再,决定为家乡做一点事,于2020年发起成立社区组织“金山一角”,2021年与朋友成立“原来.东甲”社区线上平台,并透过口述历史记录家乡的美好。 2024年成立“一扎工作室”制作狮头,矢志再造东甲的辉煌。 哪里失灵 那里就有金山一角 把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和创生概念套用到东甲, 丘伟荣觉得格格不入。 东甲的社区活化必须从振兴原有的地方社团组织及教育系统开始。 巍峨壮阔的金山(Gunung Ledang),俯瞰着东甲市。在金山和麻坡河的守护下,东甲市曾经人丁兴旺、商贸繁荣,整个社区在各类社团组织及文化庆典的带动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丘伟荣在2018年回到东甲定居和发展时,这股活力早已消失。就像大部分偏乡内陆乡镇的共同路径,急遽的都市化发展将年轻人推向新加坡、吉隆坡。 “世代断层,原本维系社区凝聚力的社团组织和传统文化活动,不是死气沉沉,就是偏离正轨。”丘伟荣无奈慨叹。 那时起,他就一直思考问题症结与解决方法。 2019年,本地许多社区工作者带着台湾社区营造专家来到东甲,初次接触到社区营造和社区创生的概念,仿佛为他注入一剂强心针。 于是,他与朋友们展开各种社区实验,然而全不对味。 丘伟荣不希望社区计划是为了做而做,而是必须找到为什么而做的核心目的。 “2021年新新村社区联盟举办第一届社区计划大赛时,听了很多台湾社区创生的成功案例。那时就在想,社区创生是借着推动社区产业来活化社区经济,就像个人回家乡创业? 互助互惠 建构完整产业链 他说,生意是很个人的,不可能是社区产业;社区也不可能自己建置一整套的产业链。他举东甲著名的传统老店和美饼家为例,他们的生意无需推广,每天都大排长龙抢购豆沙饼,根本不需要社区创生。 此外,很多台湾社区营造案例采取“为老化的社区注入创新元素”策略。 “我这么想,东甲之所以为东甲,是当年地方网络因地制宜活络的结果,传统的社团组织、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等等,扮演着提供互助及支持社区需求的功能,整个系统相当完整,为什么需要再创造新的元素呢?” 丘伟荣的提问,让他找到一个明确的社区再造方向──活化原有的社区组织、传统文化和技艺,再造东甲辉煌。 其实早在2001年,丘伟荣就已经涉入社区事务。当时,一名每年固定在东甲海南会馆举办摄影展的东甲摄影师刘道盛萌起结束的念头,丘伟荣建议:“何不将展览厅移到社区?”从此,他就召集几个志同道合的东甲年轻人一起为社区做事。 成立组织 为家乡做点事 2020年时,丘伟荣与这群朋友在茧云宫画壁画时,有人提议:不如成立一个组织? “金山一角”就这样出现了。 “我们没有具体的目标和宗旨,东甲哪里需要,金山一角就在那里。”他解释,金山一角目前有16名成员,大家都想为家乡做事,平日成员们各有正职,但只要东甲有需要,金山一角就会出现。 ” 与此同时,因着社区计划大赛的机缘,东甲词曲创作人兼制作人程作彬创作了《原来.东甲》歌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并组成同名团队参赛。从此,“原来.东甲”搭档金山一角,一个线上,一个线下,共同振兴家乡活力。 丘伟荣觉得,原有社团组织系统扮演着凝聚社区意识和活力的关键角色,只是随着年轻成员缺席,很多组织内部僵化、偏离初衷或运作失灵,“所以我们的成员进入东甲两间华小家教协会,担任主席、副主席、会务顾问等。” 他们协助学校筹款、策划及执行活动、带着孩子制作玉兔等,希望能改变僵化的教育体系,培育下一代接棒社区活化的使命。 “比如惠潮公会、兄弟公,我也主动加入成为会员。”兄弟公是东甲人重要的信仰与精神寄托,由当地惠州人和潮州人先辈结合的惠潮公会所设立。当年举凡中元节及清明节,兄弟公中元普度及祭拜庆典热翻整个东甲,丘伟荣比喻:比华人新年还大! 这些扎根在地的努力,丘伟荣的心愿只有一个:再造(东甲)辉煌! “当东甲好了,金山一角也就消失了。” 记录东甲历史刻不容缓 丘伟荣常想,东甲面临的最急迫问题究竟是什么? 他记得,七八十年代是东甲最繁荣辉煌的时期。 “东甲兴盛时期,我们有名震法国的惠潮醒狮队,我们有人潮热闹的苏洛街(Jalan Solok)、布街(Jalan Payamas)等,我们有百年茧云宫老庙和信徒无数的兄弟公,我们有老庙独特的请火仪式及兄弟公中元普度盛事,还有家俬业和技艺精湛的木匠等等。他们的故事都随着时间而流失。” 这些昔日辉煌,因为没有记录,没有人讲故事给下一代知道,会慢慢地消失。 “知道东甲故事的人都老了,这件事最不能等!” 因此,收集及记录东甲的历史故事成为首要任务。 “我得空就跟东甲的老人家聊过去的辉煌故事,用手机和GoPro收集这些史料,只是一直不知道如何有系统地整理和书写,好好的呈现出来。” 2021年,他在社区计划大赛中认识了来自新山的印象新村团队,结合他们的社区文字与影像记录的专长及自己在地的人脉,金山一角、“原来.东甲”与印象新村合作,展开了长达一年余的口述历史采访及记录,并于2023年出版《印象东甲》书籍及影像展览。 再造辉煌光影诗墙 丘伟荣以“再造辉煌”作为社区活化的口号和目标,追溯源头,来自一面无声抗议市议会怪诞政策的铁雕光影。 “2018年发生麻坡市议会要求麻坡老街华人商店将柱子上的中文浮雕招牌清除事件,我很生气。”为了表示抗议,他决心要画一幅全中文的另类“壁画”。 有别于一般画在墙面的壁画,他利用铁雕文字的方式在东甲市中心一座有八十余年历史的战前老建筑墙面上安装横趟的巨型铁雕。 “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因为从路上看过去,完全看不出文字。”丘伟荣笑说。 铁雕文字是一首诗。 2021年,他邀请东甲一名老记者撰写一首诗来叙述苏洛街的故事和昔日辉煌,后经过当地退休校长兼词曲创作人王黄振江精简润饰,最后变成一首新词: 一条老街场,百年沧桑史, 兴衰难长久,浮沉十年间。 世事如棋局局新, 聆听八旬老辈话当年,金山如此多娇, 再是一条辉煌苏洛街。 “再造辉煌就来自这里。”黄振江也以这首词为基础创作了《再造辉煌》歌曲。之后,又邀请诗人Mohamed M.N.创作了马来班顿《幸运乐土》。 铁雕其貌不扬,但每天早上9时至11时(中文)及下午2时至4时(马来文),太阳从对角直照,铁雕上的文字就会形成一道清晰的光影投射在墙壁上,成为独特的另类壁画。 错过良辰吉时,光影收起,又是一面不起眼的墙。 学纸扎做狮头 振兴醒狮文化 1993年东甲惠潮醒狮队代表马来西亚飞到法国参加国际舞狮赛,捧回冠军杯。 丘伟荣藉由扎狮头建立舞狮文化产业链,再造当年的辉煌。 丘伟荣的一元工作室位于南北大道转入东甲麻坡主干道的路边中小型工业区,小小的工厂原以为摆满装置艺术的作品、材料和工具,结果不是,塞满的是一个个醒狮头骨架、新旧狮头收藏品及扎狮头材料和工具。 这里是丘伟荣“再造辉煌”社区计划的重要基地。 “东甲醒狮队曾经扬威国际舞台,醒狮文化也曾经欣欣向荣,这是东甲独特的在地文化价值。”丘伟荣觉得,振兴东甲醒狮文化非常关键。 东甲醒狮队的威水史,是丘伟荣回到家乡收集史料时听地方长辈说起才知道的。 1993年,东甲惠潮醒狮队首次出国,代表马来西亚到法国参加国际舞狮比赛,最终勇夺冠军,让马来西亚的国旗飘扬在法国的舞台上。 只是,随着年轻人外流,今天许多醒狮队在青黄不接下或解散或残喘苟延,仅剩下屈指可数的狮队。 “要活化舞狮文化,必须吸引年轻人加入,才能传承及继续发光。” 让年轻人留下来 如何吸引年轻人?丘伟荣觉得,创造醒狮队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非常关键。他观察全马的舞狮表演发展及市场需求,觉得舞狮文化不仅没有式微,还有蓬勃发展的趋势。这与华人企业、组织及一般家庭仍视醒狮为喜气吉祥象征息息相关,举凡公司开张、周年纪念志庆、过年过节庆祝,甚至以舞狮作为中华文化艺术标杆的表演和赛事等等,刺激醒狮文化市场的需求。 而且,舞狮也成为学生的才艺课或兴趣课之一。 “很多学校都成立醒狮团,透过舞狮训练,培养中小学生或大学生的醒狮文化意识和认同。”丘伟荣说这是好事。 然而,市场需求有增无减,狮头却供不应求。丘伟荣分析,舞狮属于大动作的“武术”,左摇右晃、碰碰撞撞、跳高桩采高青,藤架纸扎的狮头经过一个农历新年的表演就坏损了,狮队持续训练的狮头损毁极高。 “一个纸扎的狮头最多只能用一年多,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制作狮头的人寥寥可数。” 丘伟荣思考:如果利用扎狮头创造就业机会,让热爱舞狮的东甲年轻人有一门手艺,是不是就能把他们留下来?于是他下定决心做。 一年到头有工做 疫情结束后,他成立一扎工作室,主要任务就是扎狮头。接着,他拜师东海狮师傅周维生门下,学习如何扎狮头。他自己就是装置艺术专家,推敲扎狮头的基本原理,发现基本功来自纸扎技艺。于是,他带着一名热爱舞狮的员工开始向纸扎师傅学习。 “学会扎纸技术,扎狮头之余,也可以扎纸。”他笑说,新年前扎狮头,新年后扎纸应付清明节和中元节;中元节之后又进入扎狮头迎接新年,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经济循环系统。 “一年到头都有工作做。” 丘伟荣与马大醒狮团合作,他担任醒狮队的艺术总监,并协助醒狮团扎狮头,将舞狮文化的艺术价值升华,让舞狮不仅限于表演功能,还有供欣赏、收藏及珍惜的艺术文化底蕴。 从狮头制作创造年轻人就业机会,到培养年轻人对舞狮的兴趣及舞狮文化的艺术鉴赏素养,丘伟荣尝试建构起一条产业链,发展汲取本土文化养份、扎根东甲的社区创生类型。 醒狮文化活起来,距离再造辉煌目标又迈前一步。 扎狮头技艺 工序繁复 扎狮头靠一双手 舞狮用的狮头仰赖手工扎,至今仍无法利用机器模板大量生产。 “有一些工厂生产一些保丽龙小狮头,给小孩子玩。”至于表演用的狮头,都是用双手慢慢扎出来的艺术品。 狮头的主要材料是藤、棉纸和铁线。丘伟荣解释,狮头的支撑、弧度和头型等,全靠手力拉和拗塑形,再用特制的棉纸或铁线将藤条交叉节点扎紧。 扎好骨架,再糊上棉纸,并安装上独立制作的耳朵、眼睛/眼皮/眉毛及嘴巴等等,最后彩绘上代表不同品牌的独特颜色和图案。 “一只狮子够不够威猛有神,眼睛的画法很重要,耳朵使用的绒毛和形状、竖起的姿势等,也会影响观众看表演的感觉。” 每个狮头的彩绘象征着不同派别的传统和中华文化的底蕴,也牵引观众看舞狮表演的情意感受,做不好,就失去了传统舞狮的独特精神。 发扬在地 东海狮艺术 舞狮源自中国,后来随着人口的移动传播到中国各省,甚至海外,马来西亚是其中之一。 “马来西亚是跳高桩的发源地,舞狮比赛更是马来西亚带动起来的。”丘伟荣解释,透过跳高桩将舞狮表演提升到另一种艺术层次,狮子也特别活灵活现。 马来西亚的醒狮大部分属于南狮,以佛山狮和鹤山狮为主,普遍可见的是佛山狮,而丘伟荣手扎的狮头是东海狮头老店制作的佛山狮修改版,所以称为东海狮。 “东海是马来西亚第一个扎狮头的师傅,代代传承下来,八十年代时经由周维生师傅修改,形成今天独树一帜的狮头类型。” 从狮头即可分辨传统佛山狮与修改版东海狮的差别。 “最明显的是,东海狮的眼睛往上翘,额头也比较高,加上竖起的双耳,双眼炯炯有眼,充满着威武勇猛的气势。”此外,东海狮嘴形呈W字形弧度,看起来笑脸迎人,与佛山狮的扁长形不太一样。 修改人是周维生师傅。 “他平时驾出租车载客,业余玩舞狮、修复及制作狮头。” 他在修复狮头时,为了让舞狮表演更赏心悦目,开始加入自己的新点子,比如狮子应该表现得威猛,他就改变狮头眼睛的画法,眉毛用柔软的绒毛取代扫把毛,再改良耳朵、额头和嘴巴,一样一样慢慢改,就变成了今天的东海狮特色。 ” 随着东海狮的推广,过去大都使用传统佛山狮的东甲醒狮队,已开始使用东海狮来表演了。这是另一桩看到改变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