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白話法理】Tak Kenal Maka Tak Cinta

不知為何,最近因國民大學教授拿督張國祥在該大學馬來文明中心舉辦的研討會中發表華小生只活在華語世界的言論後引發的爭議,讓我想起了這句馬來諺語“Tak Kenal Maka Tak Cinta”。

Advertisement

“Tak Kenal Maka Tak Cinta”,意即不認識所以就不愛。這句馬來諺語大家耳熟能詳,記得它除了是“Bahasa Jiwa Bangsa”之外,最常用來當校園馬來文週的標語;即便現在每當政府或公民社會提及馬來文,又或者觸及國民團結的重要性時,這句馬來諺語似乎也是常見的引用詞。

因此,當拿督張國祥教授以華小生只活在華語世界,不與其他族群交流等理由,來主張落實單一源流教育時,許多人的第一個印象即是張國祥教授可能不認識,也不了解華小的狀況,才會發表類似以偏概全的看法。

ADVERTISEMENT

或許在張國祥教授的認知裡,華小生似乎清一色為華裔,殊不知事實是全國非華裔華小生的人數有逐年增長的趨勢。根據2014年大馬教育部的數據顯示,華小非華裔學生人數達到8萬人,占了總人數的14%。上一輪的數據是非華裔學生占了華小總學生人數的12%,而現在增加了2%,達到8萬人,證明華小教育獲得越來越多友族家長的肯定。

更何況種族關係出現問題的因素很多,絕不可以草率的一口咬定多源流教育必是大馬種族不和諧的根源。因為諸如貧富不均、施政不公等因素都是造成種族關係不和諧的原因,因此張國祥教授一直以來多次提出多源流教育將導致不團結的言論,的確有失公允,也難以服眾。

但是,如果華社與華教團體因為張國祥教授在華小課題上持有不同的意見,就動輒對其族裔、文化身份訴諸人身攻擊,因人廢言,那反有失民主精神。真金不怕洪爐火,如果我們相信華教對國家的正面貢獻,那就應該是以數據來說服與我們意見相左之人,而不是訴諸情緒攻訐。 

須知除卻部分偏激政客與語文鬥士,廣大的大馬各族社群,當中包括不少華裔(尤其是非華文教育者),雖然認同華文教育在大馬的存在價值與經濟效應,但是對其促進各族團結的功能有所保留,也是不爭的事實。

值得關注指責衍生的課題

值得大家關注的,並非單是張國祥教授對華小生只活在華語世界的指責,而是由其所衍生的課題──大家對馬來文作為國家語文,以及一個馬來西亞民族靈魂的態度。

如玻璃市州宗教司拿督阿斯里,就點出了人民代議士與國語的關係。他可是有話直說的呼吁選民在投選人民代議士時,選擇懂得以國語溝通的候選人,還指無法掌握國語的國民連孟加拉外勞也不如。

是的,在大馬立國半世紀後的今時今日,我們依然有人民代議士無法在神聖的國會殿堂裡,有效的以國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更別奢望他們能在議會裡為人民發聲,以及辯論經國大業的政策與法令了!

如果連我們尊貴的人民代議士都面對國語能力問題,更遑論我們平民百姓了。其實,這也是每天在法庭上演的場景;許多年輕的非馬來人(華裔和印裔),在法庭上聽不懂日常的國語,而必須依賴通譯員的幫忙來與法官溝通。更為反諷的是,幫他們翻譯的華語通譯員很可能是讀華校的馬來或印裔同胞。

(文:許文思)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