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白話法理】數字背後的思考盲點?

不久前,本地中文報章紛紛以封面或以顯著篇幅大事報導由教育部長所提出的一組統計數據,並分析該組數據的意義,以及背後的危機訊息。

上述媒體焦點追蹤報導的統計數據主角,正是教育部高級部長莫哈末拉茲在國會的書面答覆裡,提及了華小的非華裔學生比例在10年內有所增加,但華裔生的比例卻下跌了將近8%。

Advertisement

平心而論,在一個坐擁獨一無二多源流學校的馬來西亞,各源流學校裡每年各族學生比例的起落,此消彼長,是再平常與正常不過之事。然而,這組統計數據卻觸動華社敏感的神經線──華小。

而根據教育部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華小的巫裔學生比例從2010年的9.15%增至今年(2020年)的15.33%;印裔學生則從2010年的1.67%增至今年的2.75%。其他種族學生的同期比例從1.02%增加至今年的1.67%。然而,華小的華裔生比例從2010年的88.16%減至今年的80.25%。

易言之,現在全馬華小每100名學生裡,就有約20名非華裔生。而10年前,這比例是每100名學生裡,只有約12名非華裔生!這意味過去10年,華裔生在全馬華小每100名學生裡的比例,已從88名減至80名。

這華裔生人數與比例在華小逐年減少的趨勢,無可避免的引發了華社的危機意識。如董總與教總這兩大華教組織就聯合發表文告解釋說,華裔生育率劇跌,以及華裔家庭的少子化現象,導致華小華裔生人數逐年減少,並不表示華裔家長不再選擇華小。

ADVERTISEMENT

同時,近年來愈來愈多城市華裔中產階級家庭讓子女報讀私立小學和國際學校的現象,無疑對華小未來的發展也是一項挑戰。

然而,當大家在熱議此事件時,卻無意間暴露了華社普遍上並不關注教育部所提供的整體數據的意義,以及其背後的多重的危機訊息。

根據教育部所提供的另一組數據顯示,在國小,巫裔學生比例在過去10年維持在93%至94%,但華裔生卻從2010年的1.17%下跌至今年的0.73%;印裔學生比例也在同期從3.15%減少至2.63%。

孩子與國家教育體系脫節

我一名開明中庸的馬來友人在看到了這組數據後,就憂心忡忡地提醒我:如果數據真的會說話,那麼我國教育制度已面對一個重大的危機!因為,現在全馬國小每100名學生裡,就只有約3名非巫裔生,而在這3名非巫裔生裡,也找不到一名華裔生!

他表示,他瞭解非巫裔家庭不把孩子送往國民學校的原因,包括由單一族群掌管學校行政、過度伊斯蘭教化、學生紀律問題及學校設施落後等因素。

他更戲謔道,或許我們的教育制度現在已把團結各族的重大目標與工程外包予私人與國際學校。因為其實我們也的確只可在私立與國際學校校園裡,才體驗到各族學子共集一堂,共同學習與成長的環境。

根據教育部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私立學校,今年華裔學生佔65.88%,其次是巫裔(包括沙巴州和砂拉越州土著)佔26.96%;印裔學生佔了4%,其他種族學生佔3.17%。

但這畢竟是種畸形的現象,因為它進一步使孩子們與國家的教育體系脫節,更嚴重的是他們也會以階級及財富的差距與其他孩子隔離!

從教育部長所提出的一組統計數據裡,我們習以為常的各自解讀其中的訊息與危機,並提出各自主觀認為最佳的方案。

但這又會不會是我們見樹不見林的思考盲點呢?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許文思)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