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疫境求生完結篇】“14號生活館”堅守本頭公巷 期待疫後再高飛

報導:劉楚珊 攝影:受訪者提供

說起檳城首府喬治市的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來自外地的遊客並不陌生。

Advertisement

自2012年起這條老街因爲“姐弟共騎”壁畫而聲名大噪,此後本頭公巷每天迎來絡繹不絕的遊客,

也吸引許多新穎的商店進駐,成爲遊客打卡拍照的熱門景點。

但是,自一年前冠病大殺四方後,原本熱鬧的老街變得一片沉寂。

即便如此,“14號生活館”依然堅守老街上,期待疫情過後迎來新景象。

ADVERTISEMENT

近两百年历史的本头公巷门牌14号老屋,由卢志兴、李悟幸和吴汉仁打造成“14号生活馆”后,从1957年至1979年曾居住在此的七姐弟,回到老屋重温儿时回忆。

时光倒流10年前,当时3个槟城人卢志兴、李悟幸和吴汉仁,虽然各有正职,却因志同道合而于2011年8月在本头公巷门牌14号的老屋创立了“14号生活馆”。这是一间微型艺术文化空间兼民办史料馆。

这座生活馆起源于卢志兴2008年到中国上海工作,每逢休假他尤其喜欢到中国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城旅行。

人在异乡,他对家乡槟城的爱不减。那年7月7日,槟城首府乔治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他也与有荣焉。

幼时其外婆家就在乔治市,因此这座老城装满了他童年回忆。当他回到槟城后,却发现乔治市虽然获得这项荣誉,却缺乏可以让外国人聆听关于乔治市历史文化的空间。

坐落在本头公巷的“14号生活馆”是微型艺术文化空间兼民办史料馆,门前长期挂着由创办人之一李悟幸以巧手缝制的百纳被,别具特色。

1824年之前建成

于是,他与好友李悟幸和吴汉仁萌起在乔治市设立艺术文化空间兼史料馆的念头。

“10年前,本头公巷还是一条纯朴的老街。我认为,它的特色是街道不长,有点窄且弯曲,左右两旁可见鳞次栉比的老屋。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欣赏,它都是一条满满承载着乔治市历史的老街。

“其中,门牌14号的老屋没有五脚基,与街上许多有五脚基的老屋相比,它显得很特别。根据我的了解,这座老屋是1824年之前建成,有近200年历史,比有五脚基的老屋历史更悠久。我们认为这间老屋非常适合打造成艺术文化空间兼史料馆,于是就联合创立了‘14号生活馆’。”

当时,坐落在本头公巷邻近的龙山堂邱公司已开放给游客参观,一些游客会走到本头公巷并进入生活馆,他们借此向外国游客诉说乔治市的故事,和介绍馆内富有本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以往,本头公巷每天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与爆红的《姐弟共骑》壁画拍照,但是在疫情肆虐下,原本热闹的老街如今变得冷清。

壁畫效應 商機無限激活老街

14号生活馆创立一年后,在本头公巷和土库街交界处一座老屋斑驳的墙壁上,经由来自立陶宛的艺术家尔纳斯绘上“姐弟共骑”壁画后,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拍照。

此后,有游客大量涌入本头公巷,且有许多商家看到旅游商机而纷纷前来设店,使原本寂静的老街变得热闹起来。不过,卢志兴对于老街产生如此大的变化而感到担忧。

“虽然壁画爆红后,本头公巷的人潮比以前多了。但是,我发现许多游客前来本头公巷只是与壁画拍照打卡就离开,对于深入了解乔治市的历史文化并没有兴趣。”

卢志兴(右三),李悟幸(右二)和吴汉仁(左二) 10年前在本头公巷创立“14号生活馆”。这是农历新年举办挥春活动时,他们在馆内贴满春联的春墙前与朋友合照。

新春佳節 讓老外體驗揮春之趣

为了让外国游客认识本地华人传统文化,每逢农历新年,卢志兴、李悟幸和吴汉仁都会在14号生活馆内举办挥春活动,让外国人有机会体验挥春之趣,感受乔治市浓厚的新春气息。

2020年1月,他们也在农历新年期间举办挥春活动。由于当时中国武汉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不少游客也提高警惕,戴着口罩做好防疫措施。

“往年,挥春活动都很热闹,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与。但是在去年,我们发现气氛与往年有很大差异。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于是3天后决定停办。”

没想到在不久后的3月,我国爆发疫情,生活馆也配合抗疫而在行管期暂时休馆。

不做網賣 珍惜手作人的心血

行管令迫使人人待在家防疫,也带动了网购的消费模式。不过,他们三人并没有因为实体生活馆的顾客减少,而转攻网络销售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卢志兴表示,目前经济不景气,许多人都捉襟见肘,以购买必需品为先,而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并非日常必需品。

“而且,生活馆主打的是富有本土特色的手工艺品,我们的服务宗旨是,外国游客必须亲临本馆,才有机会聆听乔治市的故事,感受这座老城的风土人情,再把我们的手工艺品当成纪念品带回母国,以纪念到槟城的美好经历。”

还有,他们也发现有许多线上销售的商品都在打价格战,各方卖家都在以更便宜的价格吸引顾客。

“但是,本馆的手工艺品都是手作人呕心沥血辛苦制作的,并非是普通的商品,只有游客在了解手作人背后付出的心血后,才会产生共鸣并购买它。若将手工艺品拍成照片通过线上销售,它看起来只是一个美丽的商品,线上买家并不了解手作人背后的辛劳。因此,我们都认为这些手工艺品并不适合通过线上销售。”

“虽然行管期没有外国游客,但是我们很欣慰迎来旅居本地的外国人。之前,他们曾亲临本馆,很欣赏这里的作品,想要购买纪念品时都会来本馆选购。还有一些曾亲临本馆的外州游客,因为行管令禁止跨州,便请我们邮寄给他们。”

收支失衡 忍痛捨棄一生活館

卢志兴、李悟幸和吴汉仁除了联手在本头公巷创立“14号生活馆”,也于2012年3月在爱情巷设立“41号生活馆”,以及2017年在新街设立“新街生活馆”。

但是在疫情的冲击下,无论是店租和员工薪金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他们被迫作出决定,于去年5月关闭“新街生活馆”。

“在行管令期间,三间生活馆完全无法营业。后来复业,奈何来往人烟稀少,不见游客踪影,导致3间生活馆的收支不平衡。”

于是,他们只好作出取舍,选择保留“14号生活馆”,是因为这是他们创立的第一间生活馆,意义深重。而“41号生活馆”因为业主愿减租金,使他们得以减轻负担,所以继续营业。

物是人非 辛苦支撐初心不變

卢志兴感慨说道,著名的壁画使本头公巷在过去8年摇身一变,成为每天人头攒动且热闹的景点。但这场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很大,没有游客走动,这条老街变得一片冷清。即便生活馆打开门营业,有时候也连续几天都没有游客,手工艺品也就无人问津。

过去10年,他看着本头公巷从寂静变热闹,再从热闹又变沉寂,不禁感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过去一年,由于很多手工艺品都卖不出去,因此生活馆的营业额也大幅下降。我们都自掏腰包分担两间生活馆的租金,以及3名员工的薪金。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的初心不变,会继续坚守这两间生活馆。”

人少車少 本頭公巷難得冷清

卢志兴表示,旅游业是疫情下第一个受到冲击、也是最后一个复苏的行业。

他估计,在疫情还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国门边境在短期内不会开放给国际游客入境,惟他希望行管令放宽并再次开放跨州后,本头公巷可以迎来各地游客。

不久前,他尝试漫步在人烟稀少的本头公巷,感受有别以往的风貌。

“以前,本头公巷的人多又拥挤。但是现在的景象完全不同,人少车少,我鼓励本地游客前来这里安心地漫步,重新认识这条老街,也支持这里的商家,让沉寂多个月的老街得以再次活跃起来。”

他表示,这波全球大瘟疫,惟有在全球实现群体免疫,旅游业才有望复苏。“我也认同推出疫苗护照或证书给接种疫苗的人士,这有助于各国早日开放国家边境,各国民众才可以安心出入境。”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