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濕地保育(下)】 推動貝類養殖 促進經濟 保育環境

特約報導\劉忠萬([email protected])  圖片\受訪者提供

濕地貝類養殖的主要目的是要改善丹絨甲巴 (Tanjung Kepah)居民的生計,並促進穩健的經濟發展。

Advertisement

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美譽,當地人依靠紅樹林供養的魚蝦蟹貝作為收入和食物來源。然而,隨着紅樹林的退化,天然漁穫逐年減少,因此,養殖法將有助於增加貝類的產量。此外,海床貝類數量的增加也能作淺海堤壩作用,減緩海岸線被侵蝕。

一岸健康的紅樹林生態系統,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貝類養殖。沒有紅樹林,就不可能進行貝類養殖,因為這個生態系統為貝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貝類產業的需求和當地人的需求將推動公共和私營部門優先考慮紅樹林生態系統恢復工作,因為可持續性發展的貝類養殖有助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在濕地貝類養殖項目中,濕地國際(Wetlands International)組織和馬來西亞漁業研究所和漁民合作,整合來自貝類養殖專家以及當地漁民的傳統知識,再綜合水深、鹽度、潮汐和海床溫度分析和評估後,擇選最佳時期釋放活躍的貝類苗種,這也使得貝類的生長速度從18到24個月縮短至6至8個月。

該組織的大馬高級技術主任楊慧湄說,他們目前在霹靂州曼絨縣的丹絨甲巴(Tanjung Kepah)紅樹林展開養殖計劃,專注於養殖兩種貝類包括俗稱“沙白”的亞洲硬殼蛤(Kepah)和螄蚶(Kerang)。

ADVERTISEMENT

丹絨甲巴曾是我國最大的“沙白”產地,但在過去十餘年隨着紅樹林的退化和水質的改變,產量已經大大減少。

和漁業研究所合作

“貝類不僅是最有價值的海產,代表了國內的經濟價值,牠還為大眾提供很高的營養需要。牠們熱量低,富含瘦肉蛋白、健康脂肪和許多微量營養素。”楊慧湄希望藉貝類養殖可讓濕地生態環境獲得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不同的養殖類型具有不同的營養方式和環境效應。貝類中牡蠣屬濾食性動物,牠們會將周圍的水吸收到體內過濾和去除顆粒和有害營養物質後,將乾淨的水釋放回水柱中。這個過程也稱為反硝化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貝類的可持續養殖可提高水的透明度。此外,貝類床可以穩定沉積物,有助於保護海岸線免受侵蝕和風暴的巨大摧殘。

“在丹絨甲巴的紅樹林恢復項目中,我們將和漁業研究所合作,為當地居民提供技術專長的培訓系列,為漁民提供可持續管理貝類養殖場的知識和技能。”楊慧湄說。

在整個丹絨甲巴的紅樹林生態恢復項目中,他們會提供小額輔助金予漁民,以彌補他們在培訓期間失去的尋找生計的時間。

▲▼丹絨甲巴曾經是我國最大的貝類、俗稱“沙白”的亞洲硬殼蛤產地。

助當地居民創造淨收入

丹絨甲巴居民依靠捕捉貝類來獲得收入和食物──漁民會在附近的菜市場出售他們捕獲的海產,一些當地人也會在退潮的泥灘上挖掘一顆顆的“沙白”和螄蚶回家煮食。

在丹絨甲巴的紅樹林恢復項目中,楊慧湄和團隊希望貝類養殖有助居民增加淨收入,擺脫貧困線。

“丹絨甲巴的貝類養殖計劃旨在增加當地居民的淨收入,並不涉及市場開發和銷售,原因是我國貝類市場常常供不應求,所以並不需要開發市場。”楊慧湄進一步解釋進行該項目的目的。

她強調,並不是每一個紅樹林保育項目都會有貝類養殖計劃。“水產養殖類型通常都會隨當地居民的意願,我們則提供轉移與創新的養殖相關知識和技能為主,為當地居民帶來一系列的技術培訓指導。”

楊慧湄(左五):濕地國際目前在霹靂州曼絨縣的丹絨甲巴紅樹林展開養殖計劃。

可持續性漁農業

讓後代受益

過去十年以來,丹絨甲巴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海岸線被嚴重侵蝕,風暴強度和頻率增加,摧毀了約兩公里以上的紅樹林帶。基於紅樹林中的生物之間建立了生物食物鏈循環,使得貝類和紅樹林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兩者以通過穩定沉積物和恢復當地水域的生態平衡來降低氣候變化的影響。

“在開始養殖貝類之前,我們先要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有效的適應措施則是在養殖過程中納入沉積物和當地水文學相結合,以制定合適的最佳條件,提高貝類的生長和存活率。

“我們採用了印尼德馬克中爪哇省最突出的試點案例之一,通過‘與自然共建’成功恢復了海岸線免受嚴重侵蝕。該試點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通過三項確定的戰略振興水產養殖。”楊慧湄解釋。

養殖計劃中還包括了學習可持續農業實踐,以便當地居民和他們的孩子將來能夠獲得公平的收入,確保自然資源仍然處於允許當代和後代受益的狀態。

過去十年以來,丹絨甲巴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海岸線被嚴重侵蝕,風暴強度和頻率增加,摧毀了約兩公里以上的紅樹林帶。

推動生態遊

創造就業機會

濕地養殖項目是在對當地水域不造成環境問題的前提之下實施貝類養殖計劃。因此,濕地國際組織與馬來西亞漁業研究所建立密切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通過專業培訓的方式來進行產卵和養殖技術,以符合海上養殖(Sistem Kultur Laut)的要求。

丹絨甲巴的紅樹林生態恢復項目是在休閑中心Pusat Riadah Laut Tanjung Kepah一帶進行中,許多當地人和遊客都愛來這裡體驗挖撿沙白和螄蚶,這個地方被拍成抖音視頻後風靡一時,吸引了許多外州遊客一訪體驗箇中樂趣。

“遊客不僅可以將挖得的貝類帶回去食用,若撿獲圖案獨特的貝殼還可以用來做成飾品。我們相信,通過丹絨甲巴的紅樹林生態恢復項目的貝類養殖,將會提高丹絨甲巴知名度,為當地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楊慧湄說。

海螺也是本地人愛吃的海鮮之一。

由居民監測

評估生態表現

馬來西亞的貝類養殖場規模均屬小型,例如柔佛州的淡菜養殖場,漁業部成功設計了更加系統化和全面性的管理計劃,並迎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以促進競爭力。

不斷進行監測和評估是丹絨甲巴的紅樹林濕地生態恢復項目的關鍵要素之一,以確保已開發的貝類珊瑚礁的實用性,這會由參與項目的當地人自行對該地區進行密切觀察,並測量貝類生長的表現。

“當然,我們將提供對應的知識共享與訓練來確保居民有能力自行監測和評估。”

楊慧湄透露,在2023年11月18日,濕地國際在丹絨甲巴舉辦了社區資訊和研討會,當地居民對貝類養殖的發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我們的策略是通過一系列技術培訓作知識轉移,讓當地人學習維持貝類養殖的能力與知識。從那裡開始,參與項目的當地人將能負起運營和維護貝類養殖的責任,繼而推動該地為生態旅遊景點之一。”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