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漢服運動 三之一】復興中華文化 千年衣裝穿上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中華文化已經被遺忘或者是被西化,例如與人見面時習慣與對方握手,但其實,這“見面禮”是屬西方的禮儀,漢人的見面禮儀是拱手作揖。而在衣着方面,我們一直誤解旗袍是我們的傳統服裝,而事實是,漢服才是我們的傳統服飾。

馬來西亞漢服運動理事會會長江志發(毅楓)說,馬來西亞漢服運動是由馬來西亞華夏同盟會推動,從2007年開始迄今已經14個年頭,主要以華人真正的民族服裝和漢禮作為切入點,還原屬於華族真正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

Advertisement

“一般華人以為旗袍馬褂是我們的傳統服裝,其實那是巨大的誤解。我們的傳統衣着是漢服,不是旗袍馬褂,因為那是滿族人的衣着打扮。”

為了推動和還原漢族傳統服裝,漢服運動多年來積極舉辦漢服講宣會,藉此提高大眾的認知和醒覺。

與此同時,他們也推動與漢族文化相關的活動,例如穿着漢服慶祝傳統節日,舉辦華夏文化生活營、漢式婚禮、冠禮笄禮、漢服裁剪班、漢射(弓道)等等。

極力推動漢服運動的江志發說,華人見面理應拱手,而不是學習洋人的握手。

ADVERTISEMENT

見面理應拱手作揖

即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馬來西亞華夏同盟會推動的漢服運動還是沒有停下腳步,例如在政府剛剛宣佈放寬,約20名同袍就穿上漢服參與了首次召集的戶外活動“九九重陽.漢服登高”,同袍們進行自我檢測後,安心登高享受戶外活動樂趣。

而在更早前的中秋節,華夏同盟會也舉辦了一場“逸情過中秋”線上同袍聚會及中秋拜月分享會,同袍們在各自的家中穿着漢服,開了攝像頭,對着熒幕上的同袍在這美好的中秋月圓之日互相道賀聯誼,讓這一個疫情下的中秋節也一樣過得充滿意義。

一場又一場的講座會和交流會在疫情期間從來不間斷,例如在8月22日就和韓江傳媒大學學院中文系學生會舉辦了一場分享會,大家一同學習漢服與時尚的融合;在6月19日一場與精英大學華文學會的講座會中,分享了華夏衣冠及衣冠消亡史與復興;6月2日以國語和Politeknik METRO Kuantan華文學會的同學與師長交流,以及在五月份與工大漢服社的社員們進行了2個小時的線上交流。

江志發說,華人見面理應拱手作揖,而不是學習洋人的握手,這是民族應該保有的認知,“如果我們現在不以華人禮儀來行禮,或許過多幾十年以後,拱手的禮儀可能就消失了。”

漢服裁剪班學員學習如何量身,漢服量身有別於一般時裝量法。

在傳統節日穿漢服

根據網絡資料顯示,拱手,又稱為作揖(揖禮),是古代漢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手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江志發建議將拱手之禮落實在生活中。

提及把漢服落實在生活中,江志發則認為,在現今社會,要把漢服穿在身上去上班似乎不太可能,但他認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傳統節日或節慶時穿上漢服,這也是其中一個推動的方式。

他說,中華文化包括衣食住行,衣排行在最前端,要提升華人的精神面貌,漢服只是一個入門,而中華文化的浩瀚天地等待着被發現和被讚歎。

練就裁剪漢服好功夫

漢服運動裁剪班負責導師之一胡志華來自裁縫世家,他兜兜轉轉從廚師領域轉了一圈,最後還是一頭栽入漢服的剪裁世界,甚至他還開設了自己的臉書專頁“南洋古月”,推介漢服之餘也為漢服愛好者客製漢服,積極推動本地漢服發展。

胡志華在10年前參與漢服運動的活動,由於實在喜歡漢服,在同袍的鼓勵之下,開始研究漢服的裁剪與縫製,甚至還為同袍客製漢服,累積自己的漢服剪裁經驗。

展現自然美感

他在2013年向來自中國對漢服縫製非常有研究的劉荷花老師學習,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漢服縫製手藝,練就了一身好“功夫”。

他表示,漢服的裁剪與西服時裝裁剪不一樣,時裝是立體裁剪,而漢服屬於平面裁剪,漢服唯一立體的部位是衣領的部位。

“時裝是貼身的剪裁,因此穿在人體上展現玲瓏浮現。而漢服是平面剪裁,一塊布料鋪在桌面上,四四方方的剪裁出來,左右交領穿在人體上,漢服是透過布料接觸人體之後,才會呈現出它的立體感、層次感和飄逸感。”

他補充,這是因為人體的三圍尺寸都不相同,衣服的布料垂直下來,自然的呈現它的立體感,這與貼身剪裁出來的視覺效果是不一樣的。

他打趣地說,西式服裝是衣穿人,它暴露了我們的身材,例如一些身材不好的人都害怕穿緊身衣。

“但漢服是人穿衣,漢服穿在人體上展現自然美感。無論是高矮肥瘦,穿上漢服後都一個模樣,漢服能把我們的弱點藏起來,瘦的人穿上漢服看起來比較豐滿,胖的人穿上漢服也不覺得臃腫,這就是漢服的特色。”

他強調,漢服在裁剪方面必須依據傳統剪裁,玩不出新花樣,它唯一可以改變的或許是布料的顏色搭配,布料的染織等等。

農曆新年穿出不一樣

漢服穿出新花樣?!

漢服雖然在剪裁方面必須依據傳統,但說到它的穿着方式和搭配方式,還是可以玩出新花樣。胡志華就說,現今的年輕人都喜歡以短打搭配牛子褲或時尚的裙子,一樣穿得很漂亮。

在他的臉書專頁“南洋古月”裡,除了分享漢服歷史,就是他裁剪的漢服展示作品。當然,他也在專頁裡接受訂單,為喜歡漢服的朋友量身打造漢服。

雖然現時距離農曆新年還有大約兩個月,但是胡志華已經開始接到漢服訂單,大家希望在新年時穿出不一樣,過一個漢意十足的新年。

“年輕人喜歡穿着簡便的漢服,再搭配牛子褲或短裙,在朋友群裡一站,就顯得特出,特別吸引別人的注目。”

第一屆漢服裁剪班部分籌委與工委積極推動漢服運動。

懂多一點:

漢服文化

漢服,泛指漢人的服飾,也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以及相對於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

我們一般人都誤以為旗袍是傳統中華服裝,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根據資料顯示,古代漢族十分重視衣冠服飾。在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歷史上,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韓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裝等皆受到中國王朝服飾體制及漢人服飾的影響。

漢服擁有多個特點,其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繫帶隱扣等。

1.交領右衽

交領右衽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則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而古代中原周邊一些民族的服裝是向左掩,稱為“左衽”

2.寬衣博袖

寬衣博袖型的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典型的漢服袖子是既寬且長,主要見於貴族、官員、士人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使穿衣者垂手時而不露出來,並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禮服的袖長度是整個手臂的一倍半,要求能“回肘”,最長更可達四尺。典型的袖型則是圓袂收祛,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而日常便服、軍事服裝的袖則較窄。寬袍大袖還具有透氣、散熱等實用優點。

3.隱扣繫帶

早期服裝以腰帶束縛,後來出現把繫帶縫於衣上的做法。腰帶除了有其實用性和裝飾性,還象徵穿戴者的身份、地位、權力等。雖然很早已發明紐扣,但在明代之前並不大量使用,且一般不用於顯眼位置。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