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 基本底線

假期裡組團到中國西安和鄭州考察教育和旅遊,徜徉於中原古都,領略古聖先賢所涵養出來的古文化底蘊,又看到當前中國國勢如日中天,作為海外炎黃子孫,實與有榮焉!

Advertisement

在河南鄭州市的餐館,我和一名侍應生閑聊幾句,他很驚訝我們這一團人能口操華語。我說我們馬來西亞華人大都從小會說華語,他才感受到海外地區的馬來西亞華人活得最像華人。

隔日在參訪鄭州大學的歡迎儀式上,我提起上述小事,指出華文教育對於傳承民族文化的影響作用,就因為有了華文教育,我們來到了中原古都,雖然華語口音有所不同,然而並沒有讓我們彼此之間產生語言隔閡。

ADVERTISEMENT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我國保存了完整的華文教育系統,這是他們聞所未聞之事,當他們知道我國華教兩百年來是波瀾壯闊的民間教育運動時,這才深深嘆服。有中國朋友談起,在一個大一統的國度裡,不同民族的自然融合才是重要,他以泰國、印尼和新加坡等國為例。聽起來似乎有理,然而細想仍有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用林連玉當年說過的一段話作為回應,即“要維護民族文化嗎,就得面臨經濟的壓迫;要獲得經濟援助嗎,就得放棄本族的文化。然而傳統相承數千年的文化,不但要加以保存,還要發揚光大,因此我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維護下來。這就是說,津貼金可以被剝奪,獨立中學不能不辦。”這是林連玉於1961年3月16日在教總工作委員會議上所講的其中一段話。若用林連玉在1954年說的那句“成為馬來亞國的國民,是以盡義務、效忠誠為條件,不是以棄母語、毀文化為條件的”,會更加到位。

絕不能犧牲民族教育權益

像這等事,只有馬來西亞華人能做得到,經過了數十年的堅持,華文教育從華小到獨中,不只惠及華裔子弟,也吸引了他族子弟前來就讀。在我國教育領域之中,華社成功捍衛母語教育,並且順應國民團結的教育路線,更加充實國民教育的內涵,這是世間僅見的教育現象。

一趟神州之行,有幸和那裡的教育同道交流,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這是一件美事,也讓中國朋友們了解華文教育在海外地區的各種發展情況,至少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告訴他們,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是靠前輩付出幾許代價才爭取回來的教育成果,而這項教育成果為國家栽培了多少建國人才,並讓我國的國家文化締造繽紛的多元色彩。像這麼一支絕無僅有的民間華文教育運動,促使初等華文教育獲得政府的基本保障,中等華文教育獲得民間的維護,高等華文教育則在國內外的競爭環境中繼續挺立,因此應該有條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在一個多月以前,我國成功實現改朝換代,人民用選票更換了一個全新政府。對於新政府,華社希望它多體會華教人士的心情,畢竟各民族之間走向自然融合是美好的願景,然而絕對不能以犧牲民族文化教育權益來達到國民團結的目的,畢竟華社的基本底線還是存在的。

(作者:王楨文)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