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重新認識節慶意義

年農曆七月,對華人民間來說,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月份,因為有幾個傳統節慶都跟七月有關。

首先第一個是七月初七的七夕,也叫乞巧節,這個節日跟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關於乞巧節,中學時期的華文課由古詩十九首的作品,那是東漢時期的作品,原來那個時期就已經有牛郎織女的故事,可知歷史多麼久遠。

Advertisement

既是中元也是盂蘭盆會

另外一個節日更特別,它是由兩個不同的文化節日融合而成的,都落在同一天,那就是中元節和盂蘭盆會。前者源自中國的民俗信仰,叫做中元節,後者源自印度的佛教,叫做盂蘭盆會。兩個節日都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是中國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美麗結合,兩個節日具有共通的文化意義,如今我們把這兩個節日合稱為“中元盂蘭盆會”。在人們的口語中,有時候叫中元節,有時候叫盂蘭盆會,都是同一個節日。

中元節是中國古代的民族傳統節日,中國古人將一年分成上元(元宵節)、中元和下元。中元是民間祭祖的日子,根據民間傳說,這一天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這一天又被成為鬼節。這一天人們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從有關七月半的傳說中,根據學者的研究,可以理解七月半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很有人情味。中國是農耕文明,古人認為秋天有了收穫,要祭拜祖先,強調祭祖盡孝。這完全符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

至於佛教中的盂蘭盆節,佛教寺院在此節日往往要舉辦盂蘭盆會,以供佛齋僧、超度先祖、報答父母恩等。盂蘭盆節的意義強調把人從苦海中拯救出來的功德。盂蘭盆節起源於《盂蘭盆經》中所載佛弟子目連報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於是便有了盂蘭盆節。

ADVERTISEMENT

七月是報恩月份

盂蘭盆節背後所散髮出的是佛教濃厚的孝親報恩思想,因此又被稱為佛教的“報恩節”。佛教以孝為本,認為人不僅要對父母盡孝,還要使父母不墮三途,永出苦輪,更進一步地還須念及七世父母。因此,盂蘭盆會除了布施僧人和大眾,也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從中元節到盂蘭盆會,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兩者都強調社會關懷和孝順父母,兩個節日的終極精神都具有高度的人文價值。因此,農曆七月,常聽到的“鬼話連篇”,那是為了勸世行善,只要人們奉行孝道和關懷社會,那麼,這就是一個充滿吉祥歡喜的時節。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