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忘春秋】華人譯名和文化傳承

前幾天學校舉辦生活營活動,工委將一疊學員證書交給我簽名,在簽署這一百多張證書時,順便檢查學員的中英文姓名,偶然想起前陣子讀到一篇關於提倡我國華人譯名要求規範化的文章,心裡頗有感觸,也想抒發己見。

Advertisement

 

上文所謂的華人譯名規範化,主要是根據中國的漢語拼音寫法,除了姓氏保留之外,後兩個字的拼寫方式以漢語拼音為準,並且合寫成一字,例如我姓王,姓氏仍然保留為Ong,楨文則拼寫成Zhenwen。

ADVERTISEMENT

 

我認為以漢語拼音來拼寫華人名字,很難評定是非標準,我們華人的姓名本來就以華文寫成,所謂英文名,只不過是以英文字母來拼寫成譯名而已。然而處於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華文並非官方語文,因此,政府只能接受以英文字母來拼寫的譯名作為國民的正式姓名,至於用華文寫成姓名,就只在華社流傳而已。

 

馬新兩國的華人取名情況一樣,主要是一個姓氏配上兩個字的名。由於華人來自各個籍貫,以我的姓氏為例,我是福建人,譯為Ong,如果是廣東人,是Wong,潮州人則是Heng。

 

大馬的法令規定,這個姓氏祖祖輩輩都不能改,否則就出現紊亂。至於名字方面,則可以用各種語言來拼寫,包括漢語拼音。

 

現今的華裔家長,只要讀過華小,大體上都會漢語拼音,加上方言已經式微,很多人已經無法講出流利的方言,華語則取代了方言的地位,因此新一代華人的譯名,越來越多採用漢語拼音拼寫。

 

方言拼寫保留親切鄉音

 

然而,無論用漢語拼音,或是用方言來拼寫譯名,未必要按照中國人的規範寫法。

 

我認為不必去苛責現今用方言來拼寫譯名,以及名字沒有組合起來就是不規範。須知馬新華人傳統的譯名拼寫方式,更能顯示出我國華人特有的文化特色,尤其方言已經走向式微的當兒,用回我們的傳統方式來拼寫,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個籍貫的華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方言傳統,縱使已經講不出自己的方言,至少還能在自己的姓名上保留親切的鄉音。

 

這裡不是中國,我們馬來西亞各民族雜處,連華人都未必能夠完全掌握漢語拼音,更遑論友族會理解漢語拼音的正確讀法。

 

如果你跟我一樣名阿文,那麼就用Boon吧,廣東人,請用Mun,豈不甚好?近百年來,從來沒有聽說過華人的傳統譯名會導致混淆啊!

 

文/王增文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