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未曾退場的漢詩

這兩年來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一些詩人,他們都擅長於寫古典詩,我也才知道我國文壇上有多個詩社,甚至還有詩詞研究總會,表示不少人正在努力創作古典詩。關於古典詩,現今學術界都統稱為“漢詩”,過去的年代,有人稱之為舊體詩、近體詩和古典詩等,如今稱之為漢詩,也是為了概括和論述之便。

讀過華校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小學華文課本中,出現不少中國古典詩詞作品,這些出現在華文課本的作品,都成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思想泉源,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例如:談到李白,腦海裡自然而然浮現那首《靜夜思》,並記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談到清明節,腦海裡又閃出一個詩的畫面,“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句自然湧現。當然,其他精彩的詩篇更是不勝枚舉,這些優秀作品都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成為集體文化記憶,只要華文教育繼續發展,就永遠流傳下去。

Advertisement

另一方面,從中國歷朝歷代的文學發展來看,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都一直在累積和沉澱。如今白話文學大行其道,但是幾千年來所孕育出來的“詩教”傳統並沒有中斷,反而繼續賡續和發揚,也才有現今的漢詩。

展現了創作的蓬勃生命力

如果以中國為中心點作為視角,馬來西亞只不過是一個邊陲地區,從十九世紀末算起,漢詩在馬華文壇的發展至今已有140多年,在漫長歲月中,詩人們所產出的作品,多如繁星,而且能人輩出,然而我們在瀏覽馬華文學史的時候,往往不容易看到這段史實,它似乎被人遺忘了。

清朝康熙年間整理出來的《全唐詩》,有4萬8900餘首,有學者表示,馬新地區在這140餘年所產出的漢詩,應該數倍於《全唐詩》的總數。

ADVERTISEMENT

現今的語文教育,已經難以培育和催生創作漢詩的人才,只有靠前輩們鍥而不捨的努力,盡量去影響新生代去接觸,並給予指導和鼓勵,縱使創作漢詩是小眾藝術,但它對於傳承中華文化仍然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隨着時代的變遷,我國的漢詩創作,除了要掌握傳統創作理念和技法之外,也要融入本土色彩的元素。我從本地一些詩友的作品中,看到令人欣喜的情況,他們能用漢詩寫出椰風蕉雨的熱帶風情和本土情懷,展現了古典詩詞創作的蓬勃生命力,難怪我們在讀中國文學史的時候,會讚歎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這就是漢詩沒有退場最好的明證。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