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慎終追遠

今年清明節這一天正好也是基督徒的復活節,前者強調發揚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後者為紀念耶穌死而復活,強調感恩重生,兩者習俗各異,內涵卻是意義重大而深遠。

清明節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華裔民眾都選擇取消上山掃墓,有些義山也暫不開放,因此民眾都在家祭拜先人。至於山上掃墓,那就算了,等明年再說吧。

Advertisement

清明節由來已久,這是中華民族在春節以後迎來的首個重大節日。對於清明節,自古以來的文人就留下不少文學佳作描寫清明節的情境,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唐朝詩人杜牧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只要是華校生,沒有不熟悉這首詩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尤其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最為深刻,直到今天,我們華人的文化思維仍然離不開這個影響。我們所熟知的典籍《論語》,就對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傳承有所闡釋。曾子在書中的《學而》篇中提到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思考人生於天地間的意義

“慎終追遠”是對先人一生行為的哀思與深情追憶,瞭解先人事業功勳,並對其高風亮節和嘉言懿行的誠摯緬懷。進一步來說,慎終追遠就是謹慎的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看看先人留下什麼?讓自身與先賢之間作出對比,並傚法之。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此,那麼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ADVERTISEMENT

清明節期間,從家裡祭拜先人到上山掃墓,要宣揚的就是上述的文化理念而已。從民族文化思想傳統來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理想,都反映在對祖先和先賢的信仰和追念,這是一種“溫柔敦厚”的民族個性,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的關鍵原因。

這幾年的國際局勢變化萬千,看到中國的強大崛起,單就中美對峙來看,中國人所展現的泱泱氣節,不就是從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中練就而成的嗎?面對各種強權打壓,在抗壓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風範,從古聖先賢留給後人的嘉言懿行中,就可見一斑。

清明節期間,不能跨州返鄉掃墓,只能在家祭拜祖先,並思考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再看當前的國際形勢,終於找到中華民族強盛之所以然,也是一種心靈收穫。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