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情何以堪

一位華教界的老前輩聯絡到我,聽他對我國過往和當前的華教發展情況娓娓道來,總覺得越聽越沉重,也許這種感覺來自於早年的教育和經歷所培養出來的觀點,用這個觀點來觀察我國華社對華教所面對的衝擊所產生的反應,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就看看最近發生的兩件事,第一件是馬來政客和幾個馬來組織,先後入稟聯邦法院,挑戰華小淡小的合法性。另一件則是教育部長闡明國小和國民型小學六年級有關爪夷文課程內容,這些重大事件,在華社的輿論界似乎沒有引起令人震撼的熱議,無論如何,華社當然不會苟同,因為畢竟踩到了紅線。

Advertisement

今時不同往日,對於這樣的事件,訴諸法律訴訟,加上有憲法作為保障,馬來團體的入稟之事,應該只是一場鬧劇而已,關注和了解案情的人,當然可以一笑置之。至於爪夷文課程,表面上看起來是幾頁無關痛癢的介紹文字而已,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就看著辦吧。

華教議題缺激情

過去思想壓抑和沉悶的時代,那種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相當強烈,當教育部推出新政策的時候,如果衝擊到母語教育的發展,華社的敏感度是很高的,華社民間的言論表現都很鮮明。我舉一個例子,相信年紀比較大的讀者,都應該會很熟悉,那就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籲請政府廢除《1961年教育法令》中的21條(2),因為這則條文規定教育部長有權將國民型學校改為國民學校,這則條文讓華社擔驚受怕幾十年,因此在不同的場合,華社群眾都發出同樣的呼籲,也變成了所有文件團體人士的口頭禪,但也形成了華社的共識。當然,其他的政策,諸如綜合學校、宏願學校、華小董事主權等等,都是華社普羅大眾耳熟能詳的時代議題,也出現各種不平之鳴和群眾場面。

可以這麼說,過去的年代,在面對各種受人質疑的教育政策時,民族主義的思想是非常鮮明的,如今在新一代的華人之中,似乎喊不出這樣的論調,取而代之的是強調民主、人權和法治的思想,這應該是時代進程中必然的現象,少了激情的同時,理性思維更要加強,希望能夠為族群的文教前途打開一個新局面。

ADVERTISEMENT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