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國民教育面對新考驗

這些年來,經歷了一場疫情,感覺整個國家的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積極的一面,也目睹了令人擔憂的一面。尤其在疫情期間,多少學生的學業被耽誤,學期制度也受到影響,必須用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根據最新進展,教育部長在國會中以書面回應提問時表示,如今越來越多土著家長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就讀,她指出,過去5年國際學校的土著學生入學率已增加了近5成,非土著學生則增加約3成。

Advertisement

國際學校學生日增

另外,入讀華小的土著學生這10年來也有增長的跡象,從2014年的11.67%增至今年的18.52%,而同一時期入讀華小的非土著學生反而下降,從88.88%減至81.48%。

上述數據反映出土著一方面仍然保持人口增長的優勢,再多的土著學生進入國際學校,並沒有對國小造成甚麼影響,而非土著方面,則反映了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的情況,把華小作為首選學校的比率也逐年下降,看來還會繼續下降。

國際學校這些年來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成為各族人士的另一項教育選項,對獨中和國中來說,也形成挑戰。誠如國立大學教育社會學者安努亞阿末所言,國際學校的土著學生逐年增長,表示人們對國民學校的看法已經發生變化,尤其對那些高收入的家庭,他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前途時,往往會有所選擇。同樣的,非土著也有這樣的考慮。

ADVERTISEMENT

我曾在吉隆坡參加一項活動,在酒店吃早餐時,留意到隔桌的馬來家庭,年輕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用餐,他們的溝通語言是英語,竟然聽不到有任何夾雜馬來語的成分。像這樣的土著家庭,應該為數不少,也一直在增長中。

根據安努亞阿末的看法,國際學校讓學生接觸到馬來西亞文化以外的文化,這個發展趨勢帶來隱憂,因為國際學校沒有採用國家課程,土著學生無法對馬來文化與語言有全面的了解。

關於這一點,令我想起在數年前,曾經跟一位私立宗教學校的校長交流,當問起為何馬來人會把孩子送進私立宗教學校就讀,當時那位校長回了我一句話“merisaukan”(令人不安)。

教育選擇變多元

無論土著或非土著,有人不再把國民學校作為理所當然教育選項,這個現象越來越顯著,我國教育隨着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在全球化影響下的社會變遷,在辦學上早已走向多元開放。只是各族都有本身所面對的問題,對華社而言,華小受到各族群的接納,成為理想的國民教育模式,而獨中教育具有發展優勢,繼續成為其中一個理想的教育選項。

至於整個國民教育受到新時代的衝擊,如今正是如何重振旗鼓的關鍵時刻,教育部必須要認真檢討。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