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浮草】菲立羅夫和其他

聽到美國作家菲立羅夫(Philip Roth)逝世的消息,我馬上想起一個叫李察班哲明(Richard Benjamin)的男演員──後來改行當導演,風格模糊。在南洋荒島成長的青少年逼於環境,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比文化沙漠的仙人掌更缺乏雨露灌溉,只能努力透過電影管窺外面的花紅柳綠,朦朦朧朧知道世界上有猶太人這特殊品種,都拜《畢業生》所賜,標本當然是德斯汀荷夫曼,只見徘徊於“脫處”邊緣的他一天到晚緊緊張張,與不擅交際的鄉下佬臭味相投,親切感油然而生,即席封為偶像。接下來主演的爛衫戲《午夜牛郎》和言情片《相逢何必曾相識》繼續如痴如醉,不過兩部都似乎不怎麼描繪角色身份,靠攏紐約四十二街男妓的跛腳老鼠和斗膽情挑美雅花露的暖男屬何族群無關宏旨,剛剛被撩起的好奇,由根據羅夫小說《再見,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改編的《情挑玉女心》接棒,在尚未領教活地阿倫厲害之前,跟隨該片男主角參觀猶太精神社區。他,就是李察班哲明。

Advertisement

那年代反好萊塢運動內應外合,石頭爆出來的獨立製作《迷幻車手》正面狙擊,一夜之間改變了片廠生態,業內導演見獵心喜,紛紛攀搭青春潮流快車,就算新瓶舊酒換湯不換藥,起碼捧紅了一批不像明星的明星。既不英俊也不高大威猛的班哲明真是時來運到,早生十年八年肯定無人問津,《情挑玉女心》奠定猶太男最佳銀幕代表地位,乘勝追擊的《紅杏出牆》和《鹹濕經紀》彈無虛發,最棒是幾年後羅夫驚震文壇的手淫告解書《波特耐症候》(Portnoy’s Complaint)改編成《哪個少年不多情》,他毫無懸念出任打手槍專家。

我們這輩文藝青年中的高端分子,第一個接觸的猶太作家不是卡夫卡就是馬拉末,前者的《蛻變》因為奇趣,幼稚園程度的我勉強可以跟得上,後者歷史包袱比泰山還重,代表作《The Fixer》拍成電影叫《冤獄酷刑》,由心愛的阿倫卑斯領銜主演,色迷心竅鋌而走險,雖然片名極度趕客勇往直前熱烈捧場,看得一頭霧水不在話下,有壞的開始等於失敗了一半,完全不敢找他的書拜讀。羅夫當然比較用家友善,《再見,哥倫布》起碼可以當愛情小說看,但美國東岸實在隔山隔水,喜劇的處境無論如何進不去,翻了兩翻打入冷宮,見過鬼怕黑,連《波特耐症候》那麼具話題性也拒於千里之外。到加州後在書店月下貨架見到《胸》(The Breast),薄薄的一冊,朱紅底封面簡簡單單印着四個大字,跳樓價好像是九十九仙,心想作為設計參考資料也物有所值,心一軟慷慨解囊。依然他有他幽默我有我休克,沒有緣份就是沒有緣份,這種近日流行的佛系真理我領悟得很早,應用在日常生活通常寫成“勉強無真愛”,情場舐傷具百試百靈治療功能。

ADVERTISEMENT

文/邁克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